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夜幕降临,缓慢升腾起的点点光亮,犹如星河坠入了林间。

忽闪忽闪的萤光总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而让这份“夏夜浪漫”从“限定款”变为“常驻款”,让野生种群保护与产业需求实现平衡的,正是“咱们村的年轻人”——刘超。
跨界追光:从家乡沃土到萤光事业
国庆节前夕,在邛崃青萤萤火虫保育复育基地里,刘超和工作人员正细致挑拣萤火虫的卵和幼虫。玻璃培养箱内,自主研发的湿控系统精准调节着温湿度;冷藏设备中,80余万颗萤火虫卵通过冻卵技术“休眠”,等待错峰羽化。“通过‘滞育停滞发育’调控,同一品种羽化期能延长至三个月,不同品种错峰后,全年都能看到萤光。”刘超指着设备介绍说,这项突破解决了冬季加温成本过高的难题,为多季节观赏提供了技术支撑。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与萤火虫“对话”的年轻人,曾是媒体人,还创办过民族用品公司。2019年,在研究生导师的启发下,他带着对萤火虫的特殊情愫跨界而来,“一方面是我的导师对萤火虫繁育颇有研究,而我的家乡邛崃天台山有着高达95%的森林覆盖率带来清新的空气与清澈的水质,加之温和的气候与充沛的雨量,为萤火虫创造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他说。
天台山是全球八大萤火虫观赏地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这里已发现萤火虫品种20余种,占到全中国已知种类的15%左右。当他开始关注到萤火虫产业时,发现萤火虫的励志精神,更鼓舞和点亮他继续前行。“从卵——蛹——幼虫——成虫,萤火虫的成长之旅漫长又艰难,然而成虫后却只有几天存活时间,即使再微小的光也拼尽全力,冲破黑暗发光发亮,这种萤火虫的精神,让我心悦诚服地成为了‘追光人’。”
技术破局: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之道
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萤火虫面临的保护与利用矛盾尤为突出。
“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野生种群,又能满足产业需求的路。”刘超告诉记者,这条平衡之道并不好走。半水生萤火虫繁育存在“栖息环境模拟难、营养供给保障难、繁殖周期同步难、行为调控实现难”。刘超带领团队泡在实验室,通过梯度实验反复调整,研发出立体养殖系统,精准复刻野生栖息地;深入调查野生食谱,开发出含优质蛋白的复合凝胶饲料,实现营养标准化。

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幼虫护食打架——这一生物特性会导致存活率不高。对此,刘超既要缩小养殖密度、增加投喂面积、增加物理阻隔,更要从驯化入手,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生物特性。“驯化一代需一年,目前已到驯化到第四代,预计需要十代甚至十几代才可以完全驯化,未来我们也会加强研究,通过基因编辑彻底解决问题。”
萤光燎原:用邛崃的荧光点亮更多振兴希望
从2019年兴趣起步,到2021年基地正式成立,如今刘超的团队已实现每年200万只萤火虫的产能,累计繁育800余万只,能支撑30余个景区的观赏需求。
在四川省天台山科普馆、青神竹里荧光艺术馆等地,每当夜幕降临,来自邛崃的萤光便稳定闪烁,不仅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更点亮了当地“夜空经济”。“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土特产都好卖了,村民实现致富增收,这不就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之路吗?”刘超说。

随着国庆临近,刘超也忙着向游客传递生态理念:“不要用曝光灯,萤火虫见光就不发光了;不要大声喧哗,会惊扰幼虫;更要爱护卫生,垃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在他看来,让人们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比单纯繁育萤火虫更有意义。
夜幕降临,刘超站在基地,看着培养箱里点点萤光逐渐亮起,像一片落地的星辰。“每一只萤火虫的光芒都很微弱,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就能照亮整片夜空。”刘超说,他要做的,就是让这束来自邛崃的萤光,继续在生态与产业共生的道路上闪烁,点亮更多乡村的共富希望。
记者:杨柳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