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畦秋水稻苗平,时下正是杂交水稻种子收获的季节。位于邛崃市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呈现出繁忙的收获景象。
8月11日,成都市2023年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现场会在邛崃市召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种子管理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省及成都市种业协会、邛崃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邛崃市种子学校、中航安盟保险公司、15家种业企业及制种大户代表聚集邛崃共谋种业振兴。
邛崃市是2013年首批认定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是2020年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邛崃市立足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抢抓国家种业产业布局机遇,加快提升种子基地建设水平。
科技赋能 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269.7公斤,全市平均亩产增产25.2公斤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制种。”
在邛崃市固驿街道仁寿社区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李平正向到场的代表介绍机械化制种。
“过去到了种子收获的季节,田里总是人山人海。现在全程机械化作业,100亩地8个人4台收割机,半天就能收割完。”
在示范基地里制种,玩的就是科技赋能。机械化播种育秧、无人机智能巡田授粉、数字化管理、父母本机械分收……不止于此,围绕制种田的还建有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控、水位仪、虫情灯等智能化监测设备系统。
四年前,周家林开始利用无人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并尝到了甜头。“利用无人机的好处就是精准度高,播种均匀、标准,比如一亩地需要1.5公斤,它就精确地只播1.5公斤,效率很高,一天能播四五百亩,相当于每天50个人的播种量。”周家林说。
这头正说着,那边专家组已经在制种田实地测产考察了。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冯生强说:“测产组会根据考察结果,随机选取花期相遇、长势正常的制种田,经过收割、脱粒、称重、换算、专家复核结果等环节,完成测产。”
收割机轰鸣向前,金黄色的种子从收割机的储粮仓里涌出。经过去杂、烘干等程序,测产结果出炉:测产实收1.07亩,水分12.3%,杂质3.1%,按标准水分13.0%、净度98.0%折算,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269.7公斤,全市平均亩产达225.5公斤,全市平均亩产较去年增产25.2公斤。
完善配套 多项举措助力邛崃种业高质量发展
在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川种种业、荣稻科技标准化厂房里,一排排智能化种子加工流水线正有序加工作业。
“园区规划建设约5万平方米种业标准化厂房,为企业提供生产、存储、冷藏、办公、销售一体化服务。”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种业发展部部长说道。
目前,邛崃市已建成集种子精选、加工、包装、码垛、转运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流水线,年种子加工能力达11500吨,种子加工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勇介绍,“通过科学布局,系统谋划,邛崃市制种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如何推进邛崃市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邛崃市围绕“建基地、降成本、防风险、扶企业、育人才、做配套”六个方面助推邛崃种业发展。
“建基地”。科学划定东路坝区5个镇街、32个村(社区)8万余亩高标准制种基地。整合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等项目资金2.5亿元,实现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并已完成上图入库。
“降成本”。对在邛制种企业、在邛注册(签订投资协议)制种企业、制种大户分别给予200元、300元、500元每亩制种激励,降低制种主体生产成本。
“防风险”。创新开发出商业化补充保险,将保额从2000元/亩提高至2800元/亩,费率6%,保费48元/亩,补充保险由财政全额保障。
“扶企业”。构建县企合作体系,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300余万元,扶持带动荃银、川种等社会投资2.3亿元,制种企业全要素、链条式、社会化加工生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育人才”。组建邛崃种子学校,完成首批45名制种大户技术培训,培养懂制种、会经营、善管理的制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做配套”。推进总投入1.83亿元的荃银、川种、金色农化、嘉禾、荣稻科技以及临邛马桥、关家、华山、高埂火星、固驿开元等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集中育秧、种子烘干、初选、仓储等社会化服务,辐射服务全市制种面积2.8万余亩。
截至目前,邛崃市建成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国家级制种基地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620万公斤,引进种业领军型企业先正达、荃银高科、四川川种等种业及关联企业23家,连续三轮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
未来,邛崃市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水平,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战略,助力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