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卫生院到城市三级医院,从急诊科到ICU,近期面对病患激增、重症增加、医护感染、人手紧张等多重压力考验,一线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带病坚守,全力以赴迎战新冠感染峰值……
急诊患者增长三倍多
匆忙的脚步声、紧张的问询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一走进市医疗中心医院急诊科,紧张、忙碌的气氛便扑面而来,每一间诊室内外,都围坐了不少等待就诊的患者。
“所有的危、急、重症抢救都是从急诊开始的,如果我们这里出了问题,后续治疗根本无从谈起。”急诊科副主任阎旗告诉记者说,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快速增长,医院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急诊科每日接诊人数达到400多人,“120”出诊量也迎来高峰,每个当班医生每天要为100多个患者诊治,“接诊量与平时相比增长了3倍多,而危、急、重患者比例也有所增加。”
由于急诊人数的激增,急诊科医护也在保持着高强度运转。急诊科医生李述洪脚步飞快,在他忙着为患者诊治的同时,身体不时传出咳嗽声。
作为第一批“感染者”,李述洪仍在康复期内,但一天都不曾休息过。他说,作为一线中的“一线“,急诊科医护几乎“全军覆没”,但大家都带病坚守岗位,随叫随到。
急诊科医生李述洪:“我的症状算是比较轻的,有咳嗽、轻微发热、酸痛,都不容易,但职责所在。从10月初开始,我们所有医务人员就取消了休假,加班已是常态,吃饭、上厕所都需要挤时间。”
医护人员满负荷运转
如果说急诊是救护生命的第一棒,那么 ICU无疑是医生们与死神正面博弈的“最后战场”。
在市医疗中心医院内科ICU抢救室内,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救援,一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进行二次插管……在值班医护不懈努力下,终于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大部分患者超过70岁,老人们平常就可能有一些基础疾病、功能损伤,到这里后出现心率快、血压低、呼吸胸短等状况,肝功能、肾功能不好,甚至还有凝血这方面的问题……”工作间歇,市医疗中心医院外科ICU负责人王希龙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看到,重症监护室里,患者们大多都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呼吸机的嘶嘶声和监护仪器的滴答声里,是医护人员们脚步不停,忙到起飞的身影。据了解,目前市医疗中心医院内外科ICU共有床位39张,但已经收治了41位重症患者,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内科ICU负责人宋旻枫因为肌肉损伤,手上还打着绑带,她说,“带伤上岗”、“带病上岗”是目前科室的常态。“我们重症监护室一共有38位医护,从开始接收阳性患者后,所有医护都陆续‘阳了’,这段时间都是带病坚持,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9点”。
对于新冠危重症患者,ICU护理需要承担抹脸擦身、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用药加药等治疗护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护士长刘举荣一刻不停,抛开她嘶哑的嗓音,很难想象,她正在“感染期”内。
ICU护士长刘举荣:“和普通危重患者相比,ICU承受压力要大一些。我们用的仪器设备比普通科室用得更多,观察也要更细致。与平时相比,一个当班护士需要同时照管3-4名患者,基本上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
确保患者“应收尽收”
眼前这个边“吸氧”边工作的医生名叫李玮,是市医疗中心医院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感染新冠不久后出现的“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她不得不边“吸氧”边工作。
虽然身体不适,但李玮工作一点也不少。作为专家组组长,她需要统筹负责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制定相关救治标准和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兼顾发热门诊和感染科的病患处置,平均每天看诊量达到170多人次。从今年7月开始,她都处于这样无假期、随叫随到、连轴转的状态。
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李玮每一天都要对全院急危重症患者会诊巡诊和点评指导。她说,“成立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专科无差别收容,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针对重症患者,我们的原则是应收尽收,全力抢救。”李玮介绍说,随着疫情防控重心从预防转向治疗,医院也及时调整了应对策略,而首先就是确保患者能够“应收尽收”。危、急、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按照基础病分流救治。
同时记者了解到,为缓解ICU“一床难求”问题,院方积极扩容,新增重症监护病区。与平时相比,重症床位将增加到80张,ICU收治能力增加三分之二,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每位医生和护士都是普通人,他们以凡人之躯挡在病魔和你我之间,这个冬天,他们是最辛苦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付出应当被看见、被尊重,也终会被记住、被牵挂。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
记者:王亚姣 冉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