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驿街道花园村56岁的农民周家林,十年如一日潜心扑在农田里,从几十亩、几百亩,一直发展到20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这10年,他走过了怎样不寻常的道路?
9月20日,在周家林的农场里,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轰鸣声起,一簇簇稻穗应声而倒……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周家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农场今年种了2000余亩水稻,预计亩产干谷650公斤,比十年前多了50%。
多年来,尽管种粮远近闻名,但周家林没有停止对种粮技术的学习。四年前,周家林便开始利用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这种方式省去了人工育秧、插秧的环节,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了节本增效。“利用无人机的好处就是精准度高,播种均匀、标准,比如一亩地需要1.5公斤,它就只播1.5公斤。效率也很高,一天能播四五百亩,相当于50人每天的播种量了。”周家林说。
这几年,周家林尝到规模种粮的甜头,又陆续投入几百万元,用于购置大型拖拉机、运输机、收割机、插秧机,配备了烘干机,还建了约30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仓储,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约了成本。
“我们就是专心种粮,种高产粮食,种高质量粮食。”
在周家林看来,现代农业必须要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改变传统农业分散种植、缺乏技术的状况。他说,以往全是人工,比如说10年前,机械化只占了50%,今天机械化比例达到95%。
近年来,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聚力打造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田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档次,种粮基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就是专心种粮,种高产粮食,种高质量粮食。”周家林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十年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2年的6.12万亩增长到了现在的35.6万亩。
十年来,粮食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率从50%提升至90%,农业耕种收割环节的整体机械化率从68%提升至88%。
十年来,农户种粮补贴达到7亿元,各种惠民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年,全市发放补贴的规模种粮户达到332户,是十年前的8倍。
十年来,在邛崃这片土地,像周家林这样的种粮大户、种粮能手还有很多。他们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是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记者: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