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稻田里一片金黄,微风拂来,一路稻香。这是9月22日记者在高埂街道火星村“镉低积累专用稻”示范片区实验田看到的景象。
当天,由省农林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种子站等单位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荃银生物公司实施的“沈农9903”、“德粳4号”、“德粳6号”试验田进行了田间考察,并对沈阳农大和省农科院选育的“镉低积累专用稻沈农9903”进行了现场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沈农9903”在成都平原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达到了550公斤以上,适合各种短生育期茬口种植。据悉,省农科院选育或引进培育的“德粳4号”、“德粳6号”和“沈农9903”三个粳稻品种是四川省首次审定的镉低积累品种,根据审定公告,即便种植于中轻度镉污染区域,也能出“镉”而不染,意味着稻米安全从品种上有了更多保障。
稻米镉污染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镉作为对人体无益的重金属,在稻米中自然是越少越好。镉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17-38年。食用镉超标大米,镉会在人体中积累,长期使用会影响身体健康。
据介绍,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主要是三个途径,一是由水稻根系吸收稻田土壤中的镉离子进入根细胞;二是木质部加载将镉从水稻根转移到茎;三是镉经韧皮部从茎转运到籽粒。
省农科院长牟绵毅介绍,针对稻米镉污染,主要的治理方法是采取种植镉低积累品种、土壤调酸(生石灰)、叶面阻隔联合钝化技术、优化水分管理及深翻耕等综合措施,从而在轻度及中轻度污染的稻田上种出镉安全的稻谷(低于0.2毫克/千克)。“其中,通过育种技术培育低镉水稻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能从源头有效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牟绵毅说。
据悉,省农科院2008年开始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重金属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与选育工作,并利用引进辽宁、黑龙江、江苏、云南等地的粳稻资源开展了适合成都平原种植的“低镉稻”粳稻新品种筛选与选育工作。
通过对杂交稻骨干亲本材料,运用杂交育种与后代镉低积累定向选择技术,聚合镉低积累和优良农艺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有效降低水稻镉积累。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解释,这一技术通俗来说就是用“减法”降低水稻里的镉。“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这项技术运用起来简单易行,不增加成本。”蒋开锋表示。
记者了解到,粳稻在东北种得比较广泛,所以又叫“东北稻”,也是人们称的“珍珠米”。与传统的杂交籼稻相比,它具有抗倒伏、株叶形态好等特点,还具有出米率高、口感好、生长周期短等优势。100斤水稻有七八十斤的商品米,而杂交稻只有五六十斤。”
专家组认为:德粳4号、沈农9903株叶型好,后期成熟转色好,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抗倒性强的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
“‘低镉稻’品种与杂交籼稻在栽苗、施肥等种植方式上有很大不同,目前在推广中,一些种植户的技术还没有完全到位,将继续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保障良种与良法配套,发挥好‘低镉稻’品种的各项优势。”牟锦毅表示。记者从邛崃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经在高埂镇火星村示范种植了200多亩“低镉稻”,接下来还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低镉稻”种植在全市继续扩大规模。
“目前示范的三个‘低镉稻’品种,主要是基于目前四川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适应消费群体提高米质的需要,更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土壤结构调整的需要,选育出来的适应性安全性丰产性的好品种,希望广大种植户增强信心,把良种与良法配套,进一步加快推广扩大面积。”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