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牟礼镇开元村依然一派繁忙景象,农田里挖掘机在忙着挖掘鱼道,种粮大户黄祥则在一旁喜滋滋“观摩”。不久前,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区。
在示范区核心区域的开元村,不少业主和农户尝到了综合种养的甜头,黄祥也打算今年将种养面积再扩大400亩,“现在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未来乡村旅游肯定越来越红火,大伙儿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高标准建设 入选国家级示范区
2月15日是大年三十,记者来到牟礼镇开元村,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主入口,寓意谷稻飘香的雕塑,提示着来客已进入“鱼米之乡”。
放眼望去,宽阔平整的高标准稻鱼示范区“方块田”一眼望不到尽头,被纵横交错的沥青观光公路分割开来,清澈见底的活水沟渠绕田缓流,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展现在眼前。行走其间,形态各异的稻草人雕塑以及白墙黛瓦的村舍林盘点缀其间,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待到稻香鱼肥的时节,必然更加美不胜收。
眼前的美景,正是我市新打造的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作为成都市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区总投资3000多万元。项目区位于我市“高效粮油现代农业发展区”、“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邛崃市1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围绕成新蒲快速路,覆盖牟礼镇、回龙镇5个行政村,已初步建成6500多亩稻渔共生示范区,形成以稻田综合种养为主,辅以蔬菜、经果林、景观节点的农旅融合产业区。
“下一步,还将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多元化,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等产业,打造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项目业主方邛崃市新农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原有基础上,示范区以基础配套为先导,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七网一提升”,对区域内的田网、路网、 渠网、 观光网、服务网等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并叠加农业文化元素和农业生产元素,推动区域农业基础再提升、产业融合再升级、新村功能再拓展,建设“丝路粮仓、稻香田园”,打造四季有景、四季可游、文化多元的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带、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带、成都乡村旅游目的地。
近日,农业部公布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名单(第一批),全国共18个省区市33个示范区上榜。其中,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功入选,成为成都市唯一获得认证的示范区。
种养双赢 稻渔共生效益可观
看到了稻鱼综合种养价值,黄祥谋划着将种养面积扩大到1200亩,“渔香米品牌价值在提升,而且随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搞乡村旅游肯定很红火。”
“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正不断提高,项目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有实力的种植大户加大投入外,不少社会资金也纷纷涌入,去年12月,四川中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牟礼镇和回龙镇流转了6000亩土地,未来几年内将持续加大投入。目前高标准示范区内已经建成凤龙村大闸蟹小龙虾基地,以及邛崃市愚耕香合作社、邛崃市沃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培训、农业科研、烘干、冷冻库、优质水稻品种培育等也陆续落地。“预计5到10年内可吸引社会投资资金10亿元以上。”
此外,示范区下一步还将引入相关企业,加工开发农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米制品、鱼制品,同时采用“互联网+农业”、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方式,把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速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形成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同步发展的格局,建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和园区配套服务区。
农旅融合 美丽园区“风光”无限好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产村相融,是示范区建设的一大目标。如今,通过乐渔节等活动,示范区逐渐成为市民和游客观光旅游的“新宠”。
沿着示范区观光游道,来到核心地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以“鱼”为主题的观景平台已建设完成,从观景平台俯瞰,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据介绍,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以新村建设、家庭农场为轴线,以观光道路、景观节点打造为纽带,通过林盘整治、骑游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田块、林盘、景观节点、产业进行有机串联,打造乡村旅游基地。
今年48岁的廖洪云是回龙镇凤龙村11组村民。现在,他的家有了新名字—“廖扁林盘”,林盘就在示范区内,这里小桥流水、民居掩映,廖洪云的茶园开在林盘入口处。记者进入院子时,几桌当地村民正在院子里休闲品茗。廖洪云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在种地,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起了茶园,去年10月乐渔节当天就接待25桌游客,几个月来的营业让廖洪云看到了希望,“经常有游客来这里玩耍,现在高标准示范区建好了,我们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了,我相信我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据介绍,下一步高标准示范区还将引进企业进行精品民宿打造,通过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休闲、餐饮、娱乐、度假等项目,同时通过借助每年举办的“生态稻渔节”,努力打造“稻渔综合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园”的旅游景观,“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的建设,提升了牟礼镇、回龙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功能,促进了一三产业互动和农旅融合发展,预计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每年实现旅游增收2500万元。”
记者 王亚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