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邛崃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04-11 14:16

编者按: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四川:人才振兴  激发农村新活力》,聚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川省、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所呈现出来的新气象、新作为。新闻时长近五分钟,占据当天《新闻联播》栏目近六分之一的时段,讲述了两个比较典型的故事,其中之一为邛崃冉义稻虾养殖专业户、农业职业经理人赵宁,带领周边群众发展稻虾养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历。下为报道实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两会之后,四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出一系列“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政策,“外引”“内培”双管齐下,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上海飞到成都,再坐车到蒲江县明月村,施国平马不停蹄。作为上海获得多个国际大奖的建筑师,施国平现在也是明月村美丽新乡村的总规划师。打“飞的”上班,是他这个“新村民”的日常节奏。

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乡村研究社总规划师施国平:“我们这种“新村民”只要村里有需要,我们随时回来,从祖国四面八方。”

在明月村,像施国平这样的“新村民”已经有100多位,他们都是村里引进的建筑规划、文创旅游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新村民”的落户,带动了当地的文创产业,明月村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施国平说,最吸引自己的其实是这里的政府对乡村建设的理念,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帮助村民,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今年,四川仅成都市就确立了554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总金额高达近3600亿元。前不久,首批就有128个项目集中开工。如此大规模的乡村振兴工程,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四川成都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晓东:“我们现在最急需的第一个是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为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智力支撑,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培育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的讲话,让四川更加坚定了乡村人才振兴的信心。两会之后,四川从资金、待遇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各类高端人才落户巴蜀大地。

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项目推进工作组组长陈奇:“这些新村民来了以后,我们整个的产业,一二三产,我们的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品牌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们还形成了这个文创的产业集群。”

吸引外来客,还要留住自家人。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四川还在省内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赵宁是邛崃市新民社区的稻虾养殖专业户,今年他又多了一个身份,农业职业经理人,他说自己是农民中的“白领”。

农业职业经理人赵宁:“接触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个新名词,培训课程分了两次,每次半个月,培训的时候有园林、有绿化、有企业管理、还有种养殖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华丽转身。”

鼓励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群体自主报名,从中选拔和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人才,再通过这些专业人才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这就是四川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做法。同时他们还建立分级评定制度和退出机制,让农业职业经理人可上可下、优胜劣汰。

四川成都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科技处处长余建明:“(我们)定期进行考试,同时每年要进行考核,看他是否在继续从事农业,他的规模、水平是不是符合要求。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取消他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资格。”

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农业职业经理人赵宁建立起了稻虾养殖合作社,吸引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四川邛崃市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土全:“ 职业经理人到我们新民社区来,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收入,他来了这个场地可以打工,他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分红,如果一万块钱他可以分三千,他学会了技术,回去利用自己的资源发家致富。”

四川省农业厅总农艺师 潘海平这样说道:“习总书记在两会上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是一个关键点,只要有了人才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有一个带动和引领。”

 

 

赵宁:上央视既是荣誉又是压力

 “上央视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4月9日,冉义镇新民社区稻虾混养基地,赵宁看着眼前即将动工的100余亩新近流转的田地,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有少许忐忑。

2017年8月,赵宁为村民讲解稻虾混养的好处时,大家都还不信在田里养虾能挣钱,于是赵宁流转了40余亩地带头干了起来。

 “每亩投资大概6000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后续只有虾苗的少许钱,可以说是后续‘零投入’。”随着第一批种虾的捕捞、热卖,每亩将近1万元的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他的稻虾养殖合作社。

“目前有近60户村民跟我一起干,今年我们准备达到500亩的种养规模。”赵宁表示,自从在央视“火”了一把后,越来越多的人找他,想一起干,这让他既感到自豪,也感到压力。“我的初衷就是想跟随国家乡村振兴的脚步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火’。”赵宁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继续毫无保留地向周围的村民传授稻虾混养的技术,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赵总‘火’了,我也‘火’了。”见到冉义镇园林村49组村民江伟时,他正在清洗自己的新车,“我是第一个跟着赵总‘吃螃蟹’的人。”

江伟原本在外地打工,返乡后尝试过其他类型的种养殖业,“但是效益都不怎么好。”江伟说,直到赵宁到来,仔细听过他的讲述、分析,以及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后,江伟决定跟着赵宁一起干。

“现在我已经有30多亩的养殖规模,这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挣了一辆新车的钱。”江伟指着自己的新车高兴地说。

不同于江伟的“风险投资”,新民社区10组村民方小平则是在“见到兔子”才“撒鹰”。“赵总的效益很好,于是我把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他,自己在当地的民俗用品加工厂打工。”方小平掰着指头告诉记者,流转金、分红和自己打工的工资加起来,“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 方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