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践行新思想 争创新作为】《醉美邛崃 5度见证》——邛崃温度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18 10:52

新年伊始,回翻邛崃2017年民生账本,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一年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7万元和1.87万元,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十方堂南河路、北郊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城市大环线初具雏形;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建成成都首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成6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城乡社会保险实现普遍参保;扶贫攻坚高标准开展,18个相对贫困村、1533户相对贫困户全面脱贫……

从“衣食住行”的市民账本,到建设“精美-邛崃”的城市账本,记录着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记录着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年里,邛崃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发展社会事业,以惠及民生的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2017年12月18日,西街谢巷子拆迁户王选芬来到瑞云一号村庄7栋2单元的新家,她高兴地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真的要感谢这次棚户区改造。去年5月,西街下段(南侧)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王选芬第一批签字、第一批交了钥匙,拿到130多万元的拆迁款后,马上购入了新房。

过去一年,我市加快实施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数百棚户区家庭“出棚进楼”,开启美好新生活。

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民生改善上来,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做法。2017年,市级财政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3%。

一年来,民生工程持续开展,民生保障不断完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交到市民手中。

这一年,从北郊路到十方堂南河路,从南环路改造到自行车高速建设,从日常道路养护、公共交通优化,再到正如火如荼建设的“三绕”邛崃段、成蒲铁路邛崃站,邛崃交通发展一日千里,节节高升。

这一年,棚户区改造累计签约700多户,提前开展的7个城中村改造涉及3300户是2016年的7.9倍,城市立体绿化、全域增绿工程持续推进,整治背街小巷39条,改造老旧院落20个,羊安产业新城建设大力推进,邛崃城市品质不断提高。

这一年,邛崃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持续增加。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获批全国第二批返乡创业试点,城镇新增就业8274人,农村富裕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92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至2.86%。

这一年,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况,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8天,同比增长36天,邛崃空气质量指数位列成都市前3。“邛崃蓝”成为城市靓丽的绿色名片。

这一年,我市投资6亿元实施73个特色镇项目,新建幸福美丽新村88个,成功创建56个省级“四好村”,乡村面貌不断改善。

 

 

补短板破难题

去年10月底,邛崃制定城建攻坚计划,用100天时间打一场项目“攻坚战”。从南环路改造到环城绿道建设、从城市增绿项目到白鹤山提升工程、从自行车高速示范带到市民中心建设,数十个项目,个个事关发展、事关民生。

从规划大会战、城建攻坚战到城乡环境治理,一年来,我市民生事业着重补短板破难题,对准突出矛盾,亮出硬招实招,努力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补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短板,让城市更加环保舒适。2017年,除了强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院落改造外,我市还实施了增绿添景、“厕所革命”等一批项目工程,街道更整洁了、管理更有序了,背街小巷文化氛围越发浓厚了,城区更漂亮了……

补上基础设施短板,让人们更有获得感。这一年,我市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南街小学扩建工程,投入500万元实施学校校舍维修工程,培育“新优质学校”9所。建成2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群体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妇幼保健院二期完成主体施工,市中医院创建二甲中医院评审达标。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省级专家“下沉”,邛崃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补上生态保护短板,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2017年我市制定并实施《邛崃市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查迎检工作,有效解决了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去年,我市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绿色隔离区、三级以上河流及城市水系保护南线,治理散乱污企业453家、废弃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8加,淘汰黄标车820两,拆改迁锅炉119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9天,空气质量位列成都前3;建立三级河长体系,关闭畜禽养殖场(户)83户、整改373户,开展河道生态治理10公里,水域生态持续改善。

 

 

织密民生保障网

去年9月,邛崃市“云数据”养老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行。平台内植入了邛崃市“幸福养老关爱地图”,全面反映养老资源信息,可以实现精准快速助老服务。依托云数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全市村(社区)的为老服务队伍或社会组织老人及时掌握老年人服务需求,及时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这是我市探索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路子的创新举措,在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过去一年,我市养老服务日趋完善,我市被列为四川省农村养老试点,同时被列为成都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社会政策要托底,“兜底线”锁定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去年,我市扶贫攻坚高标准开展,18个相对贫困村、1533户相对贫困户全面脱贫。

民生托底更加有力。过去一年,我市社会关爱援助体系的“三级中心、四级网络”正式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资助学生1.57万人次。

社会治理不断创新。争取成都市社区营造项目补助资金,开展了“醉美临邛,注力社区”、“玉带好生活”、“宝塔故事会”等社区营造项目。积极争取 “姐妹工坊社区学院”和“情暖空巢 幸福夕阳” 2个成都市级社工服务示范项目,向本地专业社工机构购买了“金桂飘香沁人心”社会救助项目、“守护雏鹰”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项目、“新生活、新梦想”社区拆迁救助项目3个社工服务项目,争取5个2017年成都市慈善总会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扶持项目。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2017年邛崃迈出了共建共享新步伐。

盘点这一年,人们各有收获:“脱贫了”“涨工资了”“搬新房了”“开公司了”“在城里落户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多彩斑斓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