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爱媛大学亚洲产业考古学研究中心、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暨临邛冶铁实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晏世经,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蓓,我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林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林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致力于冶铁考古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邛崃冶铁历史悠久,早在汉初就已建立采矿、冶炼、铸造一体的冶铁工业体系,并涌现出以卓王孙家族为代表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私营工场主。邛崃境内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冶铁遗迹与遗物,为汉代冶铁技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本次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代冶铁文化,为开展相关学术课题研究提供有效借鉴,为邛崃创新开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积累宝贵经验。我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让临邛冶铁文化再现独特魅力、时代风采。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晏世经在致辞中表示,依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学科研平台开展的临邛冶铁实验考古是国内首次成功以汉代高炉冶铁实验材料为依据,开展的复原性科学模拟实验,四川大学将以开放的心态和有力的举措共同将实验研究的基础做牢夯实,把复原性研究的方法做活,将实验成果社会共享的理念做实,以具有时代特点,创新意义的理论方法技术,传承和拓展冶铁考古研究成果。
冶铁实验考古作为冶金考古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复原汉代从矿石开采到冶炼铸造的冶铁活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汉代生铁的冶炼技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体系。
在2018年临邛汉代冶铁实验考古中,考古工作者们以古石山遗址发现的汉代炼铁炉为依据,结合文献记载等比例缩小复原修建了一座汉代冶铁竖炉并成功冶炼得到生铁,为研究汉代冶铁技术与技术流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成功的实验考古案例,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与高度认可。
2019年考古工作者们在筑炉材料、炼炉形制、冶炼方法、冶炼燃料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炼炉以古石山遗址发现的汉代炼铁炉为原型,复原炉高2.5米,通过炉前工向内添加木炭、矿石进行冶炼,尝试通过调整变量以达到对汉代冶铁技术各方面的深入对比研究,全面真实地还原汉代冶铁技术与冶炼过程。
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的师生们基于对考古发现的矿石、炉砖、鼓风管的复原,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对汉代冶铁炉从形态到筑炉工艺的复原。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完成了对汉代西南夷地区常见“碗式”炼炉的冶铜实验。
临邛冶铁实验考古作为“古蜀文明传承保护工程”的重要实践,是新时期我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本次系列活动还增设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公众考古的环节,旨在更好促进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冶金考古成果的交流,深入研究临邛汉代冶铁技术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古蜀文明传承保护工程”的研究水平。
据悉,依托于古临邛铁文化和邛窑陶瓷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邛崃市正加快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临邛冶铁实验考古活动的成功举办将为邛窑考古遗址公园暨成都临邛国家级文博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添砖加瓦,促进邛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打造天府文化新名片。
记者 杨静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