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从大同乡陶坝村,看邛崃数字乡村是怎样炼成的?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28 10:17

10月20日,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全国第二届“为村”大会,在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与乡村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共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乡村振兴之路。通过此次大会,让全国群众领略大同乡陶坝村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邛崃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取得的瞩目成绩。

陶坝村村民杨开桃空闲时,总会拿出手机,登录“为村”平台,了解村中发生的事,有时也会在上面留几句言,发表下建议。

说起“为村”平台,大同乡“为村”管理员郑小琴最有发言权,通过”为村”平台,村里的大事小事很快能得到解决,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开支明细动一动手指就能查看,发现在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也能及时反应,用她的话来讲,“为村”平台既是党群交流的阵地,也是获得财富的新途径。

2016年,郑小琴回到了家乡陶坝村成为了村委会的一员,与村民们一起种上了400多亩佛手瓜。眼见果实越来越大,但由于地处深山,没有通畅的信息通路,这批辛辛苦苦种出的佛手瓜滞销了。

转机发生在2017年3月,陶坝村成为四川省首批上线“为村”平台的村庄,成为“为村”管理员的郑小琴吸取去年经验,佛手瓜还未挂果她就在“为村”平台上发布了订购信息,并通过政府官微公号以及大V转发,短短一个月400多亩佛手瓜就被订购一空,并且订购价格从每斤几毛钱提高到了2.5元。

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微信平台,让这小山村与新时代实现了“零距离”。通过加入邛崃全域“为村”平台,陶坝村党组织建设、村务服务、特色农产品销售、便民生活等全部实现“一键”完成。

乡村振兴,数字化先行,而陶坝村只是我市数字化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随着网络通信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通信终端、平台供给带来的城乡“数字鸿沟”已逐步消除,2016年在经过严密考察和科学研判,我市以“为村”为工作平台,开始实行实施“全域‘为村’”工程,从中也总结出了“两轨四为”的工作经验。

两轨,就是线上线下,两轨运行;四为,是“为党建、为服务、为治理和为产业”。“为”既指“为村”,也是“为人民服务”。

打造数字乡村,是农村发展的快车道,工作没有捷径。三年的数字实践,两年多的积极探索,271个村(社区)全部有效融入“为村”,45万智能手机用户主要群体中关注认证村民38.2万,关注认证率达84.9%。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市“一册一队五星”工作推进体系的保障支撑,也与我市提出的 “O2O”的工作模式息息相关,更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密不可分。

如何打破空间壁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动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我市一直在行动。下一步,邛崃市将持续发力,以“为村”为抓手深化党建、服务、产业、治理,以“两轨四为”工作模式驱动多元发展治理力量,助推邛崃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记者 古若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