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64年坚守 宋迪泉眼中的乡村教育之变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08 11:14

在邛崃有一位名人,退休后,他走家串户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省吃俭用,用一半以上的退休金办起免费辅导站。他就是宋迪泉,用64年的付出和坚守感动了整个中国。如今,宋老师的“家庭辅导站”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间不算宽敞的院坝,数十张露天摆放的课桌,屋檐下靠墙斜放的小黑板,这是宋迪泉“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最开始的教室。虽然条件简陋,但附近山村的留守儿童都愿意在这里听宋爷爷讲课。

“以前很简陋,但山里的娃娃有需要。”宋迪泉说,办起辅导后,越来越多家长找到他,“他们都在外地打工,怎么办呢?”

此后,宋迪泉在老房屋里办起了留守儿童辅导站。

通过一张张过往的照片,宋迪泉向记者讲述了他义务辅导留守儿童的初衷。1955年,18岁的宋迪泉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山区高何镇黄坝小学教书。“一个人教了50个人,村里不通公路,又要做饭,又要教书,很艰苦。”

那时,农村的教育条件差,但第一次站上讲台,宋迪泉便爱上这个职业。42年间,一直辗转在高何最偏远的村小任教。1997年,60岁的宋迪泉退休了,他本可如大多数老人一样,悠闲地度过晚年,但周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为山里的留守儿童做点事。

于是,宋迪泉走村串户,免费当起了留守儿童们的“家庭教师”。由于多年走山路,导致宋迪泉患上了坐骨神经痛,不能再承受长途跋涉,但山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减反增。2008年,宋迪泉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办一个免费的留守儿童辅导站。其时,宋迪泉的头发已经花白,牙齿只剩两颗。老伴非常心疼,但看到他搭起板凳教了,也很受感动,还帮着煮饭。“远的学生就在我家里煮饭,全部我出钱,给学生买学习用具,请英语老师,放学包车送学生回去,都是自己出钱。那时候退休工资只有几百元,家庭谅解,我就拿来补贴了。”回忆当初,宋迪泉颇为感慨。

经媒体报道后,宋迪泉的事迹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坑洼的泥院坝被硬化了,高规格的半透明阳光雨棚树起来了,崭新的课桌椅送来了,标准化的乒乓球台也安装了。

现在,辅导站搬到了镇上的文化站,“院坝学堂”变成了崭新漂亮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的桌椅、书柜、活动室,还有专门的儿童休闲区。“搬来几年了,环境好多了,我非常满意。”

如今,辅导站又有了新变化,宋迪泉有了一批批“接班人”。当我们来到辅导站时,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支教团队正在为孩子们上课。标准的普通话、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仪器,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自信。现在,每到暑假,一批批支教团队便会慕名而来。

做了几十年乡村教师,宋迪泉见证了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让他最为欣慰的便是山区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原来许多家长觉得读书没用,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年来,宋迪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同时,他也真切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乡村教育的巨变。

记者 王亚姣 杨静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