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镇是乡土文化的主要体现,就连乡镇名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乡镇名称背后包含着乡镇的历史和传承。中兴乡,这个在众多茶马古道上一个微不足道的节点,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从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只言片语里才能隐约感受到它的身影。
西出邛崃的水口镇李桅村13组,曾经设立了一个乡,名为中兴乡。据《水口镇志》载:民国29年(1940年)在元芳庵(现名圆方寺)建立中兴乡。1949年11月至1952年1月,设中兴乡公所。1952年2月至1955年9月,设中兴乡政府。1955年9月1日,水口、中兴、冉河合乡,改为水口乡。中兴乡便走完了它不平静的15年历程。

李桅村13组79岁的李先彬介绍说,以前三坝河属于邛崃管辖,都要来中兴乡上公粮,主要都是用马驮。中兴乡合到水口后,才在水口上公粮。中兴乡作为三坝河、大同到水口的中转站,当时很是热闹。每逢农历三、七、十要赶场。卖煤炭或是卖盐的人从三坝河出发,或背或驮或挑,从孔山过来,过周沟,都要到中兴乡来休息一段时间,有的就在中兴乡街上的店子住上一宿,或者在离乡上不足100米的元芳庵去住,第二天再往火井、平乐赶路。当时中兴乡除了开住宿店的,还有卖日用品的商店,有卖酒、豆花的小吃店,还有吃茶的茶房和抽大烟的房间。在圆方寺当居士的李婆婆说,当时她家在街上就有一间4.2米宽、5米多长的大床供客人吃大烟。
说到中兴乡,不得不提离中兴乡街上不足百米的元芳庵。中兴乡的兴衰,也影响着元芳庵香火是否旺盛。中兴乡繁华时期,在元芳庵的住庙人员、香客众多,那时元芳庵香火鼎盛。而元芳庵香火旺盛,来往于街上的人员也多,自然促进了中兴乡的繁荣。元芳庵位于水口镇李桅村13组,建于明代(公元1522年),因由当地人侯元方独资修建,故名元芳庵,现名圆方寺。现仅存大殿和部分厢房。大殿坐东南向西北,为重檐穿斗抬梁悬山楼阁式石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灰塑彩绘正脊、垂脊、戗脊,主要纹饰有花草动物,四角上翘。大殿中间正前两根檐柱为方形石柱,上刻楹联。其余经柱檐柱均为圆形木柱直穿至顶。墙上部多为木装板和竹骨泥壁相间,花格窗。墙下部为砖石结构组成。柱础均为素面方形石柱础,仅正面柱础刻龙纹。厢房、侧院为穿斗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部分损毁新建。大殿前原有前殿,现前殿遗址柱础犹存,柱础布局十分明显,雕刻龙纹十分精美。大殿外现存有5通清代记事碑,碑文大意为清康、雍、乾、光绪年间皇上御旨对庵观寺庙只准保护,不可毁坏或侵占。元芳庵现存建筑保存较好,规模较大,清代墨书壁画《西游记》内容生动,造型美观,灰塑脊图案精美,柱础雕刻精湛,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对研究本地区佛教的发展有一定意义。近500年来,圆方寺屡遭破坏。2010年当地民众、信徒开始募资修建。2017年春节还举办了较为盛大的庙会活动。圆方寺现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圆方寺得以恢复,主持悟平师傅说,完全得力于当时不同时期在寺里办了学校,不然这个寺庙或被破坏或被侵占改作他用,已经证明是不争的事实。民国29年(1940年)在元芳庵建立中兴乡后,将原中兴乡的私塾改为中兴小学校。1950年,中兴乡中心小学的校址仍在元芳庵,全校共六个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学生180多人,教师9人。1955年秋改为水口乡第二中心小学(水口乡第一中心小学在今水口中学处)。1975年招收初中生两个班,教工增至15人。扩建校舍,新修教室6间。1982年停招初中班。1982年水口政府在元芳庵办茶叶技术培训班,聘请教师授课,使茶园职工学会茶叶栽培、管理、采摘等技术。1988年经上级决定,将该校改为水口镇13大队李桅村小学。
一个场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撤销或合并本是正常的事,中兴乡也不例外。如今作为茶马古道上一个节点的中兴乡已经失去了时代的作用,离人们的视野越发遥远。但每当走上这片土地,我们仍然可遥想当年中兴乡的繁华和那马蹄哒哒、悠悠驼铃声。这些总是牵扯着人们对往事的回味,那不会消失的乡愁便觉得弥足珍贵,让人无法释怀。
文/图 何承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