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品质、促进均衡,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单位GDP能耗小于0.28吨标煤/万元,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新建商品住房2万套,筹集各类政策支持性住房2300套;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4万元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6倍……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邛崃市委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坚持实施意见),围绕实现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提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创新多元养老服务供给,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
努力实现公共服务更加优质
全会指出,要坚持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温度。
实施意见在就业创业、教育事业、“健康邛崃”、社保体系、住房保障等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就业增收是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争创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和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扎实开展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全面落实“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
教育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意见提出,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深入开展学区制改革试点,推进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建立健全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办学差距,加快邛崃一中创建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积极引进高校和优质中小学在邛办学。到2020年,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 所,新增学位4500个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 80%以上,引进1-2所大专院校,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
当前,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建设“健康邛崃”, 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全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积极创建四川省第五轮敬老模范市,绘制和完善“幸福养老关爱地图”,巩固和深化“1+3+N”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创新多元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推进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健身网络全覆盖。完成市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三乙”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和80%。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深入实施保障水平提升计划,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确保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稳定提升。深入实施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计划,引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互衔接,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需求。深入实施社会救助提升计划,促进社会关爱援助、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衔接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商品住房供给,完善租购并举、租售同权的住房制度,加快建设15.6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探索实施先租后售的人才公寓供给模式。同时,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交付和腾退流转。强化物业服务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控和评估体系,完善“三联三共”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以铁的手腕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增绿添景”“增花添彩”工程,深化城市有机更新
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会指出,要坚持以铁的手腕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坚决的举措保护好绿色家园,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守护好“蓝天”,大力整治工业源废气污染;守护好“碧水”,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守护好“净土”,不断强化危废监管……实施意见明确要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
要扎实开展工业源废气、“散乱污”企业、扬尘等污染整治,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到2020年实现城区PM2.5年均浓度小于45微克每立方米,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在成都市排名前列。
要严格落实“河长制”,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污水不下河”攻坚战,抓好河湖流域综合治理,到2020年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水体。
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开展农用地土壤质量活粉及分类管理,加强废弃物处置力度,环境监测预警和危废监管,推动土地污染治理修复。
为构建良好生活空间,近年来我市大力打造四季有景处处有花的城乡一体化景观。实施意见特别提出,今后还将深入推进全域增绿,实施“增绿添景”“增花添彩”工程,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社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城市打造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宜居生活环境。一方面坚持“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理念,以邛州绿道为脉络,推动城区、主要景区绿道成环,区域内重点节点绿道有机串联,构建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形成“两环六廊多线”总体格局。完成绿道建设 370公里,初步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绿道骨架网络。一方面实施旧城保护更新,以“两园三街八巷”为重点,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打造精品背街小巷,形成别具韵味的街巷空间。同时深入推进“两拆一增”,最大限度优化扩大城市开放空间,变“拆改建”为“保改建”,加快实施20个城中村棚户区项目、304个老旧院落及141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另外,持续推进“科学治堵”工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精细化智慧化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常态化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推动市域公交线网全覆盖,布局城镇公交线路33条482.2公里。
精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持续推进平安邛崃建设
努力实现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实施依法治理,强化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去年以来,我市高效能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施“五大行动”攻坚,创新“三问三审三投入”社区工作法,推进82个社区示范打造,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两次在成都市作交流经验。
就今后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全面推广“三问三审三投入”社区工作法,积极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试点,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探索社区发展基金(会),全力推动天府市民云平台建设试点,不断完善共治共享机制,扎实推进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三去一改”亲民化改造,精心打造15 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社区总体营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要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城市安全观,持续推进平安邛崃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反恐防暴、禁毒社会化等重点工作,坚决防止暴恐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化“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网格整合,大力推广“1+3+N”专群联动模式;深入推进三张清单专项行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和重大风险,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