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让无数人对小巷充满了诗意的遐想。
如今,在邛崃就有这么一条弥漫着诗意的小巷——胡巷子。这里,有古朴的龙门阵、院落、地砖、围墙。还有五彩的油纸伞,镌刻在墙上的诗歌,住户门前的红灯笼、古典装饰,以及门前墙头点缀的一株株花木。
位于临邛古城中心城区的胡巷子长约200米,南北走向。临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末时期,这里有一个大坝子,常有民间艺人来此卖艺,不远处有一片杂树林,人称“胡树林”,因而得名“胡巷子”。遐迩闻名的鹤山堂和杨露故居,皆隐匿于此。
抗战期间,临邛三学士顾隽卿、蔡月崖、魏尧西等文化人士,在张开阳先生的带领下,常聚集于新公园内的通俗民教馆和鹤山堂,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因之,每至春节、端午,“鹤山堂”遂为成都、临邛文化人雅集之地。
据介绍,临邛街道在对胡巷子打造中进行了基础性的功能完善,首先更新替换了破损的地砖,再采用具有川西特色的“滴水瓦”和“筒瓦”,修葺了古建屋檐,翻漆巷子的入口牌坊、住户的门脸、房屋的窗框屋檐,维护老院落、老墙体,力求保留巷子的历史痕迹、文化韵味。
“胡巷子巷道狭窄,装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多采用嵌入式形式打造,不会影响整个巷子的通过性。”该负责人介绍说,墙壁上装嵌石刻书卷,展现蔡月崖、魏尧西等文人的古体诗篇,也有邛崃籍诗歌名家任洪渊、杨然、席永君、詹义君等创作的新诗,展示了邛崃悠久的历史文化。利用胡巷子东街入口的空白墙面,绘制一幅女子撑伞漫步的3D图画,配上戴望舒的诗歌,让巷子文化韵味更加浓郁。
同时,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对公共区域部份及墙面进行增绿添景,摆设花艺及绿化点缀,让小巷别有风味。
墙上的青花瓷装饰、巷子里悬挂的彩色油纸伞、门前墙角点缀的花草、还有活泼可爱的绘画作品、优美的诗歌……漫步在曲折的小巷,转角看景,浪漫而有趣。
“打造过后巷子很漂亮,许多人慕名而来,拍照留念。”在小巷经营缝补店的杨女士谈起小巷的变化,既高兴又自豪。
记者 李燕茹 摄影 张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