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邛崃市发布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努力形成发展、生态、富民叠加效应。
2021年,邛崃市共发布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天新产业功能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13个生态惠民项目,总投资18.6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5.9亿元。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逐步显现,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基本形成,广大市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做强生态支撑。
蓝天保卫行动
以降碳为总抓手,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深入治污减排,严格控制涉气新增污染项目,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开展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将低碳理念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结合,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参与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控,强化农业源排放控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加强控车减油,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施工,提高道路扬尘治理和监测水平。
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5%以上,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35微克每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守住邛崃美丽蓝天。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达到上级下达的目标要求。
青山守护行动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龙门山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国土空间绿化和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管护与修复,持续推进生态区增绿行动,因地制宜实施“补植补造”,恢复裸地、荒地的林草植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进实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构建以龙门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龙门山生态价值转换示范区,探索创建“两山”实践基地。
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15%。今年,深入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果,对7.94万亩退耕还林、14.99万亩集体公益林、1.68万亩天然商品林进行政策性补助。
碧水提升行动
坚持“三水统筹”,实施“六水攻坚”,以“邛崃蓝网”建设为目标,以河长制为抓手,以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为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系统实施水净化、水安全、水文化攻坚,突出以水润城,实施三江片区水利工程、文脉堰引水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和龙门山片区白沫江水美乡村示范带,构建“一脉九水六湖”蓝网体系。
到2025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及以上。今年,建设白沫江首批蓝网示范项目,推进迴澜塔片区水生态治理项目,重点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
净土巩固行动
以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底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风险防范和治理修复,统筹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回收废旧农膜200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
绿城建设行动
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和天府绿道体系,有机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加快构建城园相融的生态路网格局,推进城市景观风貌改造提升。
到2025年,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今年,建成绿道30公里,建设4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等社区绿道。高质量推进邛窑生态公园、凤求凰公园等城市公园,启动建设上林滨河体育公园及滨河绿道等绿化工程,因地制宜构建多个功能性口袋公园。实施“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打造“红点”“奇点”景观和公园城市示范街区,建设小游园、微绿地。
宜居降噪行动
以改善声环境质量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强化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工业噪声管理,加强中高考等特殊时段的绿色护考工作,提升噪声管理能力。开展噪声污染分类治理和专项整治,严格查处噪声扰民行为,有效缓解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营造宁静和谐、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