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及“十四五”全市文旅发展的主题主线和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十四五”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传承单位和相关从业群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成都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织开展了成都市202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优秀传承单位和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活动。在申报主体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资格审核、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评选出了成都市202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10名、优秀传承单位10个、优秀实践案例1个。
在本次公布的优秀名单中,邛崃市竹编(瓷胎竹编)传承人榜上有名。
竹编(瓷胎竹编)传承人简介
游伟,瓷胎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游伟带动平乐200余人从事瓷胎竹编相关产业,帮扶10余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开展技艺提升培训,有力推动了瓷胎竹编的产业发展和振兴。
竹编(瓷胎竹编)简介
四川竹编最早起源于汉代,在成都凤凰山西汉木椁墓曾发现用竹编制的器皿。到了清代,在巴蜀地区的竹编工匠们开始在锡壶上编竹编,因为锡壶是一种金属制品,既是贵重的馈赠礼品,也是当时婚丧嫁娶必备的物品之一。后来,由于锡壶原材料紧缺,竹编匠人们又改用瓷作为载体进行编织,这样编织出来的成品较锡壶也美观得多,从而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通过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再采用景德镇白瓷,紧扣瓷胎,以挑压方式,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要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一方面竹编工艺可防止瓷器的易粹,另一方面起到装饰作用。竹编款式多样,极富地方特色,深受人们的青睐。
平乐瓷胎竹编工艺,大致可分为初兴、发展、昌盛三个阶段。 据《邛州志》载:清代光绪年间,平乐兴起竹编工艺。初期以编织生产、生活用品为主,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瓷胎竹编工艺已初具规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呈良好地发展态势,先后涌现了“万家”、“红星”、“江西”等十多家,仅万家竹编厂的工人就达到三四百人。九十年代后,平乐传统竹艺有了新发展,其花色品种达百样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