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探访湘西十八洞村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18 14:45

编者按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扶贫新方略,扶贫开发是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的重点工作。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过去因为贫穷而出名,如今因为扶贫而出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那里的脱贫之路也因此被外界关注。如今三年多过去了,人们靠什么去脱贫呢?十八洞村又展现了怎样的新貌?近日,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市)县分会组织各区(市)县新闻从业人员开展走基层“精准扶贫”经验考察主题采风活动,探索十八洞村“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本期特推出本刊记者的采风稿件《探访湘西十八洞村脱贫记》,以飨读者。

湘西,因为沈从文笔下勾勒的秀丽山水和淳朴民风而广为人知。2013年以来,与沈从文《边城》中的茶峒同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名气”越来越大。这个曾经一穷二白、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的普通苗寨,如今每天都有上千游客慕名而来,有人被这里的山村美景和苗家文化吸引,更多人则是不远千里前来“取经”。

给这里带来巨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到访。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沿着一条毛坯路,一路颠簸来到十八洞村。在这里,他与老百姓促膝长谈,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3年,十八洞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5年上升为3580,2016年,这一数字变为8313元,实现全村摘帽,集体脱贫。今年10月,以十八洞村脱贫故事为背景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这个偏远山村的扶贫经验,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一探究竟。

 

 

扶贫先扶志  古老苗寨焕然一新

十八洞村是花垣县的一个普通村落,因村里山中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

沿一条双车道柏油路来到村口,一块书写着“精准扶贫”四个大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典型的苗寨村落。村内,黄泥竹篾、木质门窗的苗家宅院依山而建、合抱成团,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每户人家,村寨干净整洁赏心悦目。家家户户挂着火红的灯笼,贴着喜气的对联,随意走进一户人家,苗家阿婆都满脸欢喜,拿出特产请来客品尝;堂屋里家电齐全,火塘红火,腊肉飘香。

“以前我们村偏僻、贫穷、落后,出村全靠肩挑背扛,10年前才通泥路,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随着村民的讲述,昔日十八洞村的贫苦面貌展现在眼前。因深处大山之中,与美丽自然环境相伴的,是交通闭塞、人多地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0.83亩。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发展种养殖业,十八洞村成为湘西的“典型”贫困村。虽然此前也实施了扶贫工作,但当地依然“扶了半辈子,还是没脱贫”。

2011年,十八洞村来了一只扶贫工作队。工作队为每家每户送来猪仔、鸡鸭苗,过年过节送钱送物。因为耕地面积少,工作队还在村中规划鸽子养殖产业,鼓励每家每户饲养鸽子。然而两年扶贫结束,工作队一撤走,村民养的猪死了,鸽子也吃完了,养鸽子的笼子都被当成废品,卖到废品公司。现金帮扶、养猪、养鸽子等多种扶贫方式,并没有让十八洞村脱贫。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过去老百姓有等靠要的思想。”刚刚离任的原十八洞村村委会主任施进兰坦言,扶贫应该先扶志、先扶精气神。

为了让群众改变思想,十八洞村出台村规民约,实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星级牌”,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6个方面,让村民评议、打分,得分最高的是五颗星。通过星级评比,说“风凉话”的村民渐渐少了,主动参与公益事业的村民多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向上整合财政资金,解决材料费的同时,村里要求全村劳动力共同参与,“让大家出工出力,自力更生、建设家乡,我们脚下铺的青石板,都是我们自己到山上运下来的。”施进兰说。

 

 

异地建园区  六大产业支撑发展

“十亩地一个平地都找不出来”、“山都是那么陡”……十八洞村的土地上发展种养殖没有出路,往哪里走才是康庄大道?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

经过多次考察,2014年9月,村里与本地龙头企业“苗汉子”公司合作,组建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花垣县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里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猕猴桃产业。

公司注册资金为600万元,其中十八洞村出资294万元,占股49%。十八洞村的股份由十八洞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两部分组成,合作社由村民出资组建,入社资金按照贫困人口542人政策扶持资金每人3000元共162.60万元入股,占27.1%股份。非贫困人口397人政策扶持资金每人1500元共59.55万元入股,占9.9%股份。村集体经济申请专项资金71.85万元入股,占12%股份。

“政策扶持资金发下去老百姓两天就用完了,我们把钱整合起来,让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进入盛果期后,入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施进兰告诉记者,今年,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上市,“我们的猕猴桃都是出口港澳,不按斤按个卖 ,8块钱一个,在本地买不到喃!”

2015年村里搭上“互联网+”快车,与电商公司合作,通过互联网销售十八洞土特产,如今电商产业也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腊肉便是其中之一,农户按照要求喂养生态猪做成腊肉,再由公司统一收购,按每斤40元统一销售。2015年销售2万多斤,去年销售3万多斤,销售收入100多万元。今年刚刚入冬,家家户户堂屋中已熏好色泽诱人的湘西腊肉,待公司前来收购。

另外,该村还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以公司+农户+家庭牧场的模式,养殖湘西黄牛;发展苗绣产业,组织留守妇女在家创业;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为年轻人外出打工培训一技之长;发展乡村旅游业,撬动村寨经济发展。

 

 

阻断返贫路   三年发展三年巩固

“欢迎来到十八洞村。”上午,十八洞村村口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一下车,便有带着小话筒、穿着民族服饰的苗族阿妹上前,免费带领大家参观。

总书记走过的线路成为村中的一条旅游路线;总书记与村民说过的话,变成阿妹口中一个个生动又温暖的故事。在参观的点位中,“大姐”石拔三、“巧媳妇儿”农家乐老板施成富夫妇,都将与总书记的合照挂在堂屋正中,大家纷纷将照片作为背景,上前与他们拉手合影,三位老人俨然成了“明星”。他们说,虽然时间过去了4年,但感觉现在都比照片中更加年轻,更加精神了。

一路行来,村中人来人往,不少村民都沿路摆起了小摊点,卖一些当地特产和手工艺品,不时有游客前来购买,村中农家乐也是生意火爆。

现在,施进兰负责村里的旅游工作。他告诉记者,总书记走后,很多媒体关注十八洞,村里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是长富久富的产业,也是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产业,昨天全村就接待了2000多客人,4年来我们接待了70万人次!”施进兰告诉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就发动农户开农家乐,目前全村有7家,没有条件开的,就由村委会统一组织种植绿色蔬菜,或饲养家禽,“我们倡导农家乐老板到农户家里购买,以此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虽然脱贫了,但还很薄弱,随时有返贫的可能。前三年发展,后三年我们还要巩固。”施进兰说,为了阻断返贫之路,十八洞村与北京首都旅游公司签约,打造十八洞乡村旅游;与步步高合作开发十八洞山泉水,今年10月已经投产。此外还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十八洞生态酒店,明年就可以建成,“只要有企业进驻,我们就不怕返贫。总书记说过,不能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要实实在在脱贫。”

记者 王亚姣  王秋月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