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决胜脱贫攻坚】水口镇陈沟村: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成效显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11-27 14:35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路旁村卫生站正抓紧施工……进入11月,天气越发寒冷,但水口镇陈沟村依然是一派火热景象。

陈沟村是成都市确定的第三轮第二批相对贫困村,2016年扶贫开发以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生态蔬菜为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经过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役,如今该村种养殖业齐头并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第三轮脱贫攻坚接近尾声,全村扶贫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陈沟村第一书记贾山如是说。

投资1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从邛芦路转至陈沟村道路,利用扶贫资金和帮扶政策改造拓宽的产业道路让人眼前一亮,黑化后的道路标识标线清晰可见,村进出口也安装上了监控设备。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放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菜地,两旁山地郁郁葱葱,一条小河从中穿流而过……

“与过去相比,道路从3.5米扩宽到4.5米-5米,并有错车道,行驶体验更加好了。” 贾山告诉记者,道路是对外联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了这条环线道路,才能把农产品运进来卖出去。

据悉,目前全村共修建扶贫道路14条,共计11.6公里,立项投资约1200余万元。实施水利设施项目1个,修建沟渠3.1公里、山坪塘和拦水堰各2座,投资约165万元。陈沟村扶贫道路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已列入邛崃市2017年旧桥改造项目的黑水滩大桥和殷石桥预计春节前完工。

软件升级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如果说交通水利等设施是基础设施里的“硬件”,那么村服务水平就是一项“软件”。“近年来,通过扶贫部门的帮扶,陈沟村村委会在面貌和服务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贾山说。

如今,该村的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提档升级,添置了桌椅板凳,购置了农技医疗等书籍,电脑、复印机、网络一应俱全。

“在便民服务上,我们按照扶贫方案建立了‘为村’平台。村民通过手机登录平台就能了解村务信息、政策消息,接受教育培训,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贾山介绍说,同时陈沟村还推出了一站式便民服务,许多以往要跑到水口镇政府办的业务只需带着相关证件到村委会填表、交复印件就行,真正让群众办事少走冤枉路。

打造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蔬菜

每年8月至10月是“秋海椒”收成时节。陈沟村的秋海椒远近闻名,今年该村20多万斤秋海椒在三个月被销售一空,收入100多万元。

为推进“造血”式扶贫,促进村民持续增产增收,陈沟村结合土壤、水质、气候特点,优化产业结构,引了进“土菜农场”项目,以流转土地形式,通过党员带动、业主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动全村村民参与种植“秋海椒”近600亩,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多元。

同时,利用陈沟丘陵地形,套种间种藤椒、水果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300余亩,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通过培育发展集体经济,将产业政策资金和帮扶资金注入村集体合作社,推进秋海椒品牌创建,逐步建立起群众的利益联系机制。

“农户不仅能得到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到农场务工获取工资。”贾山告诉记者,在大力发展秋海椒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了300亩改良自种菜籽,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和销路,农户负责种植。与常规菜籽相比,改良菜籽产量少了,价格却是常规五倍,可以达到15元/斤,每亩地产值可以增加近800元。

输血变造血  精准施策助力脱贫

 “造血”式扶贫不仅要精确到产业,也要精确到人。2组村民李正昆就是通过精准扶贫和勤劳双手脱贫的代表。

在各级各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李正昆在去年通过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实现家庭可支配收入3万余元,顺利实现脱贫。今年,李正昆又卖出生猪40头,加上销售土鸡和榨菜、油菜,收入达到了4万余元,利用手头的钱,李正昆又购进了20多头猪仔,新添了一部农用三轮车。

 “穷帽子”被摘下,李正昆个人问题又成了村上关心的问题。经过村妇女主任邓秀维的多方努力,相亲对象也不再“望而却步”。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李正昆家中,李正昆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又和另一个谈起了”。

“脱了贫,才能脱了单。”贾山说,贫困户靠政策、靠资金的同时,自己也卯足了干劲,这才有李正昆这样的脱贫典型。帮扶要帮到点子上、帮到具体实际上,既要让“输血”变“造血”,也要解决好群众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像李正昆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比如10组64岁邱永高,因病丧失劳动力,却因帮扶养上了生猪、鸡鸭,并获得了村上清洁员工作,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无到现在的3万余元。又比如,贫困户亢继华去眉山学习竹制工艺品编制,现在学成归来,正准备发展家庭手工产业。

贾山表示,下一步还将结合地理优势,借助生态蔬菜采摘等,发展乡村民宿,打造环线生态旅游,通过一三产业互动,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古若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