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记者节是一个没有假期的节日,记者也是一个艰苦而崇高的行业。新闻人,永远奔跑在路上,有些同行忙得甚至忘记还有这么一个节日。今年的11月8日,是我国第18个记者节。这一年,我们毅然选择了融合转型;这一年,我们经历着转型带来的阵痛;报纸、网站、微信,这一年,新闻传媒中心把一个个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传递到读者面前。这一年,我们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媒体人到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的蜕变。我们走在全媒体时代的征途上,带着梦想,怀揣希望,全新起航,我们一定能够奏出全媒体时代的最美华章。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我们媒体人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在这属于记者的节日里,记者依然忙碌。在此,采撷了部分采编人员的工作镜头,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以期让读者了解新闻采访的酸甜苦辣,了解“无冕之王”的自豪与辛苦。
继续在路上 继续在远方
对于文字,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上学时就对语文比较感兴趣,参加工作后,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苦熬苦受的那十年中,经常幻想做另外一种工作。当时最大的愿望或是到工厂办公室当个文职人员;或是做一个小报刊杂志的编辑记者。几十年时间一晃而过,工厂办公室文职工作没有做了,做编辑记者的愿望倒是实现了。能有机会将爱好与工作结合,真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乐趣。
自2000年进入邛崃报社(《今日邛崃》前身),我先是当校对,再当记者,后来又当上了新闻编辑,看、改、编就成了日常工作。角色不断变换,也让我更加懂得各个流程,也更明白记者与编辑两个角色的苦衷。当记者时,总会抱怨编辑删改太多,有时改得都不像自己写的了;而当编辑时,角色又转换过来,总是埋怨记者写得太虚太啰嗦,写得太干巴,没有生活气息。
这是一份轻差事、重担子的工作,需要付出的是辛苦。对于一个编辑来说,选不好稿子和改不好稿子都是一种渎职。所以我们总是反复地筛选,反复地修改。演员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编辑也有类似的苦衷。记者稿件上传到部门库后,编辑开始按版面要求挑选稿件,首先,要通读原稿,熟悉原稿,看它有没有独特的角度,看它是否存在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问题,看它能否生动地运用动词,等等。其次,按照新闻规律要细致修改,字斟句酌。然后再给电脑室照排组版。这个过程一般要数个小时。最后就是校对,每当清样出来后,我们几个编辑总是你一遍他一遍,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校对修改,最后还要互相询问,没问题了吧?几个人言之凿凿确信万无一失了,宣布付印,结果蓦然间又发现了一处纰漏。以至后来,谁也不敢轻易说“没问题”三个字了。
这是一种持续不断、令人兴奋的考验,需要具备发现作品、发现新人的敏锐眼光。每当编辑出版一期,我们的心自始至终总是悬着,生怕有什么差错没有校对出来,直到第二天一早报纸送来,几个人迫不及待地赶紧里里外外浏览一遍,如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方才如释重负。每当发现版面的不足,多数编辑就思谋着下次要如何改进。每当看到辛苦变成一份份的报纸时,我们的喜悦心情不亚于农民看到丰收,不亚于工人看到产品。每当自己编辑的新闻作品获得领导肯定,或获得内部每周好稿或每月好稿,或入选年度成都记协新闻奖或成都新闻奖,我想这就是对编辑的最好肯定与奖励。
总而言之,做编辑虽然责任重大,也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辛苦和乐趣编织成我们丰富多彩的职业,宣传家乡是我们的宗旨,为读者送上一盘合口味的文化大餐是我们的心愿。如果说记者采访像蜜蜂采蜜,那么编辑更像是“美容师”“设计师”“把关者”“参谋”,在我们心底里,永远充满着一种期待,渴望着更好的作品出现。
又是一个记者节到了,代表着又一个新旅程的开始,我希望,继续在路上,继续在远方。曾国藩说过,“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以此自勉。
文/袁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