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邛崃市2.83万亩制种水稻迎来收割,广大种植户正抢抓晴好天气,利用机械化作业抢收,确保丰收的种子“颗粒归仓”。
在邛崃市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金黄饱满的稻穗低垂。田间,9台水稻收割机穿梭忙碌,割稻、脱粒、碎秆、装车等环节一气呵成,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了收割效率。
四川皓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贺德均介绍,今年公司与荃银高科合作制种5000余亩,涉及4个品种,其中包括1个新试验品种。收割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一周内基本完成。
“从今年制种情况看,长势良好,产量可观,预计高产田块亩产种子可达200公斤左右。”贺德均表示,公司制种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达90%以上,涵盖育秧、移栽、无人机授粉、收割等全程环节。
水稻制种技术要求高,需分区种植父本与母本,并通过花期调控实现自然授粉,当地依托科学选种和全程标准化、机械化作业,实现精细化管护与连年丰产。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邛崃市将水稻制种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资支持,成功将“稻种”培育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种”,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620万公斤。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种业发展机遇,深化合作共建基地,加快种业全链条发展,全力建设中国西部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核心承载区,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记者:王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