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我市水稻育秧工作正全面铺开。在高埂街道共富村,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大型秧苗传输机 “天车” 开足马力,高效运转,成功打通水稻秧苗从育秧车间到田间的 “最后一公里”,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范例。
走进育秧现场,一排排“天车” 宛如智能运输纽带,正有序将秧盘精准输送至指定田块。合作社负责人黄光伦通过一组数据,直观展现出 “天车” 带来的显著变化。
我们的一组“天车”,大概需要10个工人,今天就下了600亩秧盘。原来那种传统耕种模式,最少要60—100人才能把这600亩秧的活干的完,现在不仅效率高、省工,最主要是劳动强度不大了。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光伦激动地说。
据了解,水稻育秧需经过多个关键环节。刚从催芽室育出的秧苗呈鹅黄色,此时进入摆盘环节,也就是 “盘根” 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促进根系生长,为后续大田插秧移栽奠定基础。在充足的光合作用下,经过3—4天,这些秧苗将返青变为翠绿色。黄光伦表示,每22盘这样规格的秧苗,便能满足一亩大田的移栽需求。
今年,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承接的育秧订单约17000亩,目前已完成12000多亩,按照当前进度,预计本月26号可完成全部育秧下地工作。
“我们在10号左右就开始为大田移栽做准备,也就是摆盘,进入田间管理阶段。目前下田的是大概5天左右的返青秧苗,这批秧苗从下个月的5月8号左右就可以开始移栽,一直到5月底,需要20多天的进程。”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光伦说。
虽然工厂化育秧大幅提升了标准化水平,但黄光伦告诉记者,从幼苗到成熟水稻,仍需应对极端天气、病虫害等诸多挑战,后期的田间管理必须精细到位。
随着机械化育秧技术的全面推广,我市春耕生产正朝着“高效、提质、节本”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些绿意盎然的秧苗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更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出粮食安全的深远意义。
记者:廖慧 冉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