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周家林:既要种好粮 更要留下好土地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8 13:10

种植水稻年纯收入达200万元,刷新成都小麦和水稻单产纪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殊荣……这些年,固驿镇农民周家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将继续依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把流转的2000亩土地种好、管好,争取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在承包土地种粮前,周家林养过肉鸭、卖过饲料、种过蘑菇,拿他的话说就是:“小打小闹,赚了点钱”。

进入21世纪,外出打工潮来临,看到村上许多田地撂荒,周家林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承包土地种粮食”。

“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看不得土地荒了没人种。”周家林说。2003年,他试着租了本村30亩“闲田”种水稻,当年卖余粮挣了1万多元。

至此,周家林迈上了一条不平凡的种粮历程。

2005年,他一口气承包了本村400亩土地,由于缺乏经验,仅挣了3万多元。

2006年—2010年期间,种粮600亩,每年约挣5万元。期间的2008年,为了追求高利润,改种黄瓜、冬瓜等蔬菜,因菜价走低,亏完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账。

不甘心失败,周家林决定继续种田。

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2011年,他种植水稻1000亩,纯收入达到40万元,跨入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行列,也积累了更多种植经验。

2012年,种粮规模发展到2000亩,经省、成都市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小麦和水稻高产示范片最高田块单产分别达到了558.5公斤和844公斤,刷新了成都小麦和水稻单产历史记录!

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周家林被国务院授予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获得一台价值20万元的东方红拖拉机的奖励。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缘何能成为全国种粮大户?

“最重要的是讲科学。”当被问到种粮“秘诀”时,周家林坦言,种田要关注天气变化,依靠机械化、科学化,“要翻地就有犁地拖拉机,要插秧就用插秧机,要收割就有联合收割机……”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周家林便逐年增加农机设备,犁地拖拉机、电动喷雾机价格相对便宜,自己掏钱买。收割机价位高,他便联系江苏跨省农机合作社到邛作业。

周家林算了一笔账:如果请人收割水稻,每亩需费用200元左右,两个人花1天时间才能完成,还需负责工人伙食。使用大型收割机,每亩只需60元左右,“20分钟就能‘搞定’一亩,省时省工又省钱,而且收割水稻质量也较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周家林先后投入几百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运输机、收割机、插秧机,配备了烘干机,还新建粮食烘干仓储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约了成本。

周家林说,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成功的经验, “比如种田使用化肥农药都要适量,用多了反而要减产。”

今年,粮站收米要检测重金属含量,周家林的稻谷基本上没有问题。从去年开始,大春收割后他就在承包地里种植了二三百亩紫云英,来年直接打碎还田当做肥料,“可以改善土壤,准备把承包地轮着种一遍,让土地‘轮休’。”

种植普通水稻产量高,但价格低。周家林说,以后会走“优质优价”的道路,“首先从改良土壤开始,再选用良种,科学管理。”

如今,周家林成了村里种粮的“带头大哥”,儿子当兵回家也跟着一起种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强调说‘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会尽力把粮食种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土地。”

记者  李燕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