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的春风吹拂羊安镇界牌村的每一寸土地,沉寂多年的人们迎来翘首以盼多年的机遇,砖瓦厂、机械厂、麻纺厂、酒厂、机砖厂、民族用品厂等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已退休村民刘俊娥,今年62岁,担任界牌村五老+1调解室义务调解员,每天有空便散步健身,日子过得充实自在。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刘俊娥颇为感概地说,“现在真的是社会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好。”
而在40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光景。“1976年开始,当了几年民办教师,挣工分;1989年到麻纺厂干了3年,每月工资105元;1992年到水泥厂工作了3年,计件工资,每月大概150元;后来,又到村上当了妇女主任……”刘俊娥告诉记者,她在1979年结婚时,搭一个棚子就是婚房。而后的生活也颇为艰辛:1987年集镇建房,她家建了一楼一底,欠下亲友一万多元,省吃俭用10年才还清;2006年参与征地拆迁,在羊安新城区自建房三层小楼欠债近8万元,3年还清……
事实上,许多当地群众都与刘俊娥的经历相似。
今年69岁的村民左友明,在上世纪70年代任生产队长,90年代担任村支部书记,“82年土地下放到户,基本上吃饭不用愁了。之前集体土地、集体种植,每天挣工分,一年一人能分到四五百斤粮食,勉强一家人糊口。”左友明告诉说,那个年代没有打工这回事,就靠种田养家,卖点农副产品换点零花钱。1983年在供销社赊了一台200多元钱的电视机,每月还10元,用了差不多两年才还清。“那时候家里没通电,专门在水泥厂接电看电视,就两个频道,每天一二十个乡亲在家里看,很热闹。”
而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民祝南成几乎每天都到村委会的图书室看书,虽已81岁,但老人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改革开放前,种田挣工分,红萝卜当饭吃,住在泥砖房里,衣服补了又补,出门就是烂泥路。”老人感叹遇到了好的时代,“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看书、散步、健身操,幸福。
“过去外出骑自行车,下雨就要抗起走。现在家家户户都开起小车,水泥路通道了村民家门口。”界牌村党委书记杨玉梅说,目前村里有篮球场、活动室、图书室,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界牌村修建了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区,村民60%以上集中居住,过上了市民化的生活,“无论是我们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还是老百姓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7年,杨玉梅考到邛崃乡镇企业工作,人人羡慕。90年代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她毅然辞职,出去“闯一闯”。几年后,成绩斐然:拥有自己的企业,还兼职两家大公司的会计。2007年,她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觉得家乡的变化很大,我从羊安走出去,能够回来,回报家乡,义不容辞。”
2007年,羊安工业园区入驻企业需要大量用工,杨玉梅看见了机会,便在全镇率先组建劳务公司。为企业和本村劳动力牵线搭桥,解决了600多名村民的工作。之后,她还抓住上级妇联组织在本村创建妇女创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兴办了倍思特食品厂,又增加了100多名村民的就业。
“农业是我们村的根本,我相信通过农业能带领村民致富。”杨玉梅说,这几年村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产业,鼓励群众发展红提葡萄、黄金梨、大白藕、猕猴桃等优质水果、蔬菜等1000余亩。为促进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抱团发展,她将技术培训、原料供给、产品包装、对外营销做成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另外,村上还发起成立邛崃市“春界”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春界”果蔬商标。
2008年,界牌村成立了商贸公司,以村集体、村民共同入股修建了羊安综合市场。筹建时很多群众都不看好,还有很多反对意见,杨玉梅顶住压力挨家挨户动员。3年后,市场建成投运,群众尝到了分红的甜头。2012年,村上动员大股东股份稀释,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2013年二期修建大家积极支持。
打造商贸界牌,兴办企业,发展特色农产业,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年年递增。“羊安综合市场村集体占了30%股份,每年分红至少在15万以上。2007年,村上的集体资产有六七万元,现在的集体资产达到了六七百万。”杨玉梅告诉记说,界牌村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的6080元增长到如今的22000多元,村集体企业由无到有,村年集体收入由2400元增长到30余万元。
杨玉梅表示,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社区发展治理措施,真正让界牌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
记者 李燕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