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千年邛窑的时代新变 成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02-14 12:58

邛崃,作为横跨成都市“西控”“南拓”两大板块的郊区新城,当前,正在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指引下,按照“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博文创+”产业,以邛窑遗址为核心打造国家级天府文化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创开发,体验旅游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邛崃的创新发展,引起了上级媒体的高度关注。2月10日起,《成都日报》在头版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栏目,用系列深度报道,全面展现中央重大部署、省委治蜀兴川总体要求在成都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其首期报道就将笔触和镜头聚焦到了邛崃。

报道以《千年邛窑的时代新变——成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为题,指出从千年邛窑“复燃”到邛窑遗址公园,再到国家级天府文化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其背后蕴含的是成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

2月5日,上午11时,邛窑遗址公园,35岁的青年邛窑大师李清泉和其他10多名邛窑大师一道,为刚刚完成复建的千年文君窑举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点火仪式——巨大的火把伸入窑膛,沉睡千年的邛窑遗址内升起熊熊火焰。

经过60多个小时的高温烧造,2月8日凌晨,首次烧制成功。看着千年文君窑上的温度计渐渐冷却,李清泉依然激动难平——始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邛窑窑火复燃,古老技艺复兴。

这口千年文君窑的点火地,位于成都西南近80公里之外、也是全市唯一的革命老区——邛崃。这个成都最具典型代表的远郊农业大县,通过深度挖掘邛窑文化,以邛窑遗址为核心实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创开发,并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从千年邛窑“复燃”到邛窑遗址公园,再到国家级天府文化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其背后蕴含的是成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

千年邛窑的时代新变,赋予了成都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全新的意义。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千年邛窑活起来,带动的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受益的则是当地群众。

挖泥、筛选、碎泥、和泥、开坯……从上午9点开始,包装好的泥土、碾锟、刮刀、修形刀就一直在80后青年邛窑大师何丹的手上飞舞着。看着儿子的手工日益熟练,何平扬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唯一一位复原古邛窑技术和现存最后一位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民间工艺大师,何平扬对儿子从来都是严格要求。

40多年来,何平扬一直钻研邛窑的文化技艺,并很好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相结合。自元代断烧以后,邛窑烧制技术湮没了几百年,何平扬却比照邛窑窑址出土的瓷器釉色进行试验,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釉下彩和无铅彩,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让邛窑重新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光辉。

听说何家父子故事很久的李清泉,一坐就是一上午,见证了父子俩制窑的过程,并不时拿出小本来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何平扬、何丹和李清泉们烧制邛窑的地方,位于邛崃城边。以前,这里一直是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地方。直到2014年,这块土地上建起了邛窑遗址公园,成为国家级天府文化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的核心承载,这个曾经发展滞后的乡村,也一跃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产业的“孵化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老品牌焕发新的时代活力,进一步做强产业支撑,进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真正让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地生根——这是成都和邛崃在实践中探寻到的一条“好路子”。

邛窑和邛崃瓷胎竹编完美结合的“小故事”,便是一个很好印证。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丝丝竹线,邛崃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不久前,专门做邛崃瓷胎竹编的邛崃人黄星与一家国外知名品牌企业达成合作,为其旗下产品制作“桥”系列茶具,企业负责设计产品、定制瓷器,黄星的工厂则为他们提供竹编技术。黄星说,将从邛窑挖掘出来的图案融入到竹编技艺之中,这样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很受欢迎,“配有邛窑图案的竹编茶具,价格最高的一套卖了3万多!现在,五星级酒店、博物馆等高端场所都出现了邛崃瓷胎竹编的身影。”不仅如此,工厂里20多名竹编工人的收入也增长了一大截,最高时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而且上班就在家门口。

千年邛窑活起来,带动的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受益的则是当地群众。

目前,国家级天府文化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邛窑遗址核心区已投入1.4亿元,完成国际交流及大师工作站等9个项目建设。今年1月,邛崃又引进了一笔达100亿元的重大投资,将围绕示范区项目开展一系列合作,开启一条让文物活起来的市场化运作新路。

在示范区打造过程中,很多当地村民成了主要劳动力,年轻人也开始逐渐对邛窑产生了兴趣。不久前,邛崃市十方堂师徒制文创培训学校注册成立,将与川内一些文化艺术院校合作,通过开设师徒班、培训班、兴趣班、十方讲堂,联合培养陶艺匠人,“听说报名参加培训班的大部分都是邛崃户籍的学生,这对文化传承是好事,而受益的也是当地群众。”对此,李清泉评价道。

这个月初,中央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强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千年邛窑的文化衍生效应,在具有千年黑茶文化的夹关镇,也异曲同工。放弃城里高薪工作回乡种茶的刘洪伟说,“收入放在城里也算是高收入”,“农村需要发展,我倒是认为回到农村发展大有可为。”

千年邛窑的文化衍生效应,在具有千年黑茶文化的夹关镇,也异曲同工。

距离国家级天府文化邛窑文博创意产业园不足15分钟车程的夹关镇,农闲人不闲,2月7日下午,一堂提升茶园旅游接待能力的培训如期举行。培训的讲师,就是当地鱼坝村村民刘洪伟。

说起刘洪伟的经历,旁人都提到“传奇”一词。

刘洪伟2010年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夹关镇种起了茶。

“是不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哦?”“好不容易从农村出去,却又跑回村子里种茶。”“太没出息!”

“风言风语不在少,甚至连父母都觉得丢人。”回想起当初,刘洪伟说,但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农村需要发展,我倒是认为回到农村发展大有可为。”

光种茶太单一,刘洪伟又打起了开农家乐的主意,并很快付诸实施。

如今,刘洪伟成了成功的茶农,“我的收入放在城里也算是高收入!”当地也依托20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建成标准化茶叶基地1.7万亩、千亩标准化茶叶示范园4个,引进50亿元城镇综合运营项目和100亿元国际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并结合“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打造“茶旅小镇”,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新兴业态的华丽转身。全镇农民收入由2008年的45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5900元。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邛窑遗址公园内,古色古香的路灯、川西风格的木质民居……青瓦白墙掩映在竹林丛中,十分清幽静谧。而在千年黑茶之乡夹关镇,返乡种茶时被认为“太没出息”的刘洪伟的茶园,成了众多城里朋友的新聚处,“农村越来越受重视了!千万不要以为农村不如城里哦!”

行走在邛窑遗址公园内,古色古香的路灯、川西风格的木质民居……青瓦白墙掩映在竹林丛中,十分清幽静谧。民房丛中,当日千年文君窑点火铺设的红地毯尚未撤去,经过大火洗礼的文君窑似乎留存着丝丝暖意。特色景致随处可见,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带着孩子到这里放松心情的市民朱先生说,“孩子到这里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还能去旁边的邛窑遗址博物馆了解邛窑文化,一举两得。”

而在夹关镇,放弃城里工作返乡种茶的刘洪伟,每到采茶季的周末,他的茶园还成了众多城里朋友的新聚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让刘洪伟兴奋不已,“农村越来越受重视了!千万不要以为农村不如城里哦!”

而今,夹关镇成功创建“邛崃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成千亩标准化茶叶示范园;传承高跷、茶歌、书画等特色本土文化,让村民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实施生态修复,建成熊营湖等湖泊湿地;探索“双轨运行”模式,健全村规民约,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

“环境就不摆了,享受的还是城里头的配套。”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很带劲,“有茶园观光骑行环线,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客运站这些,全部都巴巴适适的!”这背后,是成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乡村振兴,在天府成都广袤的城乡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