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随着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带来民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无一不彰显着城市的温暖度和居民的幸福感。
绍传芳:告别棚户区
“盼了好久,终于可以住上新房子了!”在火电小区蜗居10多年的绍传芳最近心情不错,“物色了不少房子,看得差不多了,希望可以早点搬新家,儿子也可以早日成家。”
绍传芳的期盼,是文君街道黄坝社区火电小区300余棚户区住户共同的心愿。还没有正式启动拆迁之前,熟悉绍传芳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房子”。绍传芳告诉记者,2004年东街拆迁,因为没有购买新房的能力,她家被安置到火电小区公产房,一家三口已经在这个只有32个平方米的房子里蜗居了十几年。因为只有一间卧室,儿子只能长期到亲戚家借住。
基础设施差、生活不方便等绍传芳都能忍受,但随着儿子年龄越来越大,“房子”问题越发突出,“房子是公家的,我们自己没有房子,环境也不好,儿媳妇以后来了怎么住?”
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后,绍传芳的“心病”也得到了化解,“我第一批就去签了字,这次真的好感谢棚户改造政策。”
张银忠:“心病”好了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段时间,羊安镇樊哙村1组64岁村民张银忠脸上始终漾着笑意——房屋搬迁了,拿到了补偿款,在羊安博盛康郡新买了132平方米的商品房……
老张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可家里几间平房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为儿子购买新房成为一块巨石压在老张心里。两年前,老张东筹西借,总算在博盛康郡购买了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但是,两个儿子至少需要两套房,怎么办?
2016年年底,他家被纳入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区征地搬迁范围。很快,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房屋及附着物进行调查摸底,经过老张确认后,签订了房屋搬迁合同。“2017年3月,我就领到了60多万元的房屋搬迁补偿款。我用这笔钱在羊安城区新买了一套面积较大的商品房,预计装修下来这笔钱也还有剩余。”老张说,“因为征地搬迁,我现在每月还能领1400多元钱的社保呢。”
对于这次搬迁过程,张银忠非常满意:“镇政府让我们吃透政策、理解政策,我很快签订了搬迁合同,并且很快领到了房屋搬迁补偿款。”
杨正:背着孩子忙棚改
在西街棚户区改造拆迁中,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背着孩子的女士在居民家里和小区中不停地穿梭,为群众宣传棚改政策、解释群众疑问。她就是西街下段瑞云街南侧、北侧(城外段)棚户区自改委成员杨正。
杨正在西街经营一家粮油铺已有十几年。平时生活中,她办事公道,为人正派,得到了群众的好感与信任,所以大家都投票选举她当自改委委员。“说实话我们这条街早就该拆了,(现在)东门、北门、南门看着都像大城市一样,而我们这里很破旧,再加上老百姓想尽快住上新房子,所以我自愿加入棚改工作。”杨正说,平时她的丈夫要经营粮油铺,儿子儿媳工作忙,孙子就只有她来照顾。在西街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后,她和其他自改委成员一天都不敢懈怠,不仅要详细了解拆迁政策,还要对每一户的面积、人口、历史遗留问题烂熟于心。遇到不懂棚改政策的群众,就耐心地讲解政策、算拆迁账,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棚户区改造是为了改善大家生活环境的一项民生工程。
罗芳:这个自改委主任办法多
76岁的罗芳自从被推选担任棚户区“自改委”主任以来,以往下午打打牌、晚上散散步的退休生活方式改变了。“每天都在‘串门’,有搬迁意愿的居民不断联系我询问政策,也有直接给我说想搬的,还有些是家里有顾虑我去沟通的。”
罗芳记得,项目进入最后阶段时,谢巷子有一户家庭因为1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分割,家里四兄弟闹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肯让步,所以迟迟没有签约。为此,工作人员也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功而返。眼看签约时间要截止了,大家都焦急万分。
“我就想了个办法,不去找这几兄弟了,而是连着几天去找几兄弟的老婆摆龙门阵,跟她们说这么闹下去的坏处,还有分析政策赔付,她们听懂了就回去做工作。”罗芳笑着说,结果,没过两天四兄弟就打开了心结,一起来到项目部签订了协议。
刘建修:新家环境好
“这里环境很好,每天晚上还可以下楼到河边走走,很巴适的。”2017年刚搬进“英伦半岛”的搬迁户刘建修,对于新居很满意。记者近日走进她的新家时,老人正在阳台拾掇花草。
73岁的刘建修过去与老伴尹忠和一直住在学道街的棚户区。“老房子年久失修,住在楼顶常年饱受漏雨之苦。我早就想搬走了,正巧赶上棚改的好政策。”刘建修说,棚改政策一出她便积极响应,领到了拆迁补偿款后便购买了新房。
“人年纪大了,就想找个清静、环境好的地方养老。”刘建修说,现在的家紧靠河边,空气好、不嘈杂,平时邀约朋友来家里喝茶、打牌、赏河景,“日子倒也过得逍遥”。
何思义:家里建起最美花园
家住东街衡阳世家大院的81岁老人何思义,爱花、种花,在他和老伴的精心打理下,家中的院子花木扶疏,搭配假山、鱼池,与古朴的中式建筑相互映衬,别具古典风情,被评为成都市2016年最美私家花园,俨然已成为我市“增花添彩”临街居家景观的代表作。
满目郁郁葱葱,门口两株过人高的茶花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十分惊艳。往里走,罗汉松、三角梅、栀子花、桂花、紫薇等花木长势茂盛,绽放的兰花、杜鹃、仙客来点缀期间,花草绿树与假山、鱼池相应成趣……记者走进大院看到的是一幅闹市“世外桃源”景象。后院的10多个平方米也被各色花草装点得十分“热闹”,树龄近80年的朱砂桂花枝繁叶茂宛如一把大伞将小院遮盖大半,四周10多盆形态各异的盆栽高低错落。“这颗朱砂桂是稀有品种,30年前,我跑了好几趟最终花了800元买回来。”何思义老人回忆说。在老伴周玉珍眼里,何思义是一个“花痴”,种花几十年,不仅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钱也花了不少,“就拿盆景来说,一个桩头就是上万元,半夜起床跑到太和场买个桩头,回家自己培植、嫁接”。
如今,何思义家中有几十个品种的花草,四季赏花,就像一个闹市中的氧吧。“种花可以活动筋骨,也能美化环境,每天看看花儿,心情也舒畅。”周玉珍说,全家老小都爱花、养花、种花,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城市增花添彩。
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