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醉美邛崃 感谢有你】堰渠巡查员程文清:24年的“异乡”坚守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17 11:39

位于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六组的卧龙管理站团结堰渠,地处蒲江县,背靠雅安市名山县,这条横跨邛崃、蒲江、名山三(县)市的水渠,承担着我市7.5万亩农田灌溉和20余万人的农村供水保障。

1994年的一天,负责这个堰渠的31岁小伙子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当了一名孤独的渠道巡查员。至此,8000多个日夜从未间断。他就是在团结堰渠坚守岗位24载的邛崃市水务局第四水务站渠道巡查员——程文清。

 

 

检测水质是每天的工作

沿着甘溪河逆流而上,在几株腊梅花深处,“团结堰渠冲沙闸”、“团结堰渠首闸”和几间平房建筑出现在眼前。当记者见到程文清时,他正举着长长的竹竿网子往渠里打捞垃圾。“白色垃圾还是挺多的,每天都要捞几次。”程文清边说边走进机房查看水位,扳动闸门旋转,“为保证用水安全,采集水样、检测水质也是每天的工作。”

程文清初到这里时,生活非常艰苦,一间破旧的泥坯房,不通水、不通车、不通电,大风穿过没有玻璃的窗户框呼啦啦地吹,泥泞的村道七弯八绕,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甘溪镇,到站上开会也全靠走。“在我之前来过8个人,但是都待不住,走了。有段时间,我真的一刻都不想留在这儿,后来慢慢调整好心态,工作所需,既来之则安之”。

枯期测水、汛期抗洪,这看似枯燥的日常工作,却是十分重要。特别是汛期,一旦洪水泛滥,就会冲垮渠道,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监测水位,观察堤坝情况……程文清一晚上得起来好几次。

生活的艰辛,并非最大的挑战。那时孩子6岁,正值上学年龄,妻子既当妈又当爹,既要种田,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堰渠管理站只有他一个人,工作繁忙,一年难得回两趟家。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一人身上,程文清心里满是愧疚。

 

 

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

2010年的8月18日夜晚,熟睡中的程文清被一声巨雷惊醒。雷电劈倒大树,压垮了房屋,房里冒出了火花,电闪雷鸣,大雨哗哗地下着。堰渠里水位正在快速上升,大水冲毁了堤坝,冲垮了渠道,眼看房屋就要被淹。程文清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水位情况,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抗洪抢险,转移老百姓到安全地带。经过奋战,才化险为夷。

春灌季节,协调保障送水显得尤为重要。不与群众打好“交道”,开展工作可就难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怎么办?那时,团结堰还没有改造,引水流量仅为2立方米/秒,用水紧张。周围是蒲江县村民的农田,要引水灌溉就得关掉闸门,要供应邛崃市民用水就得打开闸门。面临两难问题,程文清挨家挨户讲道理做工作,最后经过协商,确定了错时放水的办法,才平息了“抢水”风波。

之后,一到农忙时节,这家秧田里、那家打谷场,扯菜籽、收麦子,总会看见程文清忙碌的身影。渐渐地,村民跟他的关系越来越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程。关系搞好了,工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从测量水位、流量,到水质监测、堰渠清淤控垃,程文清始终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做着平凡的工作。现在,他所在的团结堰渠管理房早已通了电、修了路、房子也修葺一新,儿子当了一名军人,妻子和母亲都搬过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再过几年程文清就要退休了,当问他是否愿意调整工作到城里时,他却说,“我把大半辈子都奉献在了这里,已经离不开这儿了,我喜欢这片青山绿水,喜欢每天与水为伴的工作,能为这么多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基础保障,我感到很骄傲,也很自豪,只要山在水在堰渠在,我就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记者 王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