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成都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候选人,央视予以专题报道……岁月如梭,20年无私奉献、获众多荣誉、受广泛关注的高何镇教师宋迪泉已年过八旬。元旦前夕,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有3名退休教师加入了他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
3名老师加入辅导队
记者近日在高何镇留守儿童辅导站见到宋迪泉老师,老人身着红色唐装上衣,虽然满口牙齿只剩下两三颗、头发也掉光了,但行动自如,精神矍铄、目中有神。交谈中,宋老师依然思路敏捷,语言清晰连贯。
在高何黄坝小学执教42年,1997年退休后,走家串户义务为留守儿童讲解辅导,并于2008年在自家天井开办“院坝学堂”,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为他们辅导,用退休工资置办学习用品、奖励孩子……20年来,宋老师的精神和爱心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去年,“院坝学堂”搬到了市文旅局和海南大学共同捐建的“高何留守儿童辅导站”。
宋老师的家距离辅导站约2里,虽然辅导站周末才开放,但是担心有学生放学后想来看书,他每天都会从家里步行到辅导站看看。每天来回几里路,对于一个年逾八旬老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力气活。
“孩子不可一日无师。”宋老师担心哪天走不动了讲不动了,这些留守儿童怎么办?他开始为自己寻找接班人,通过高何镇政府推荐和自荐,先后有3名退休教师志愿者加入。
红军小学退休教师舒正林,2017年上半年加入辅导站,教孩子们书法,同时也辅助宋老师管理辅导站的大小事务,能像宋老师一样在退休后发挥余热,舒正林说“很有价值”。曾任高何中学政治老师的高开全,主要负责策划协调辅导站的体育文化活动。而高何中学退休教师杨度理,则主要教孩子们国学知识。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与留守儿童辅导站一墙之隔的高何镇综合文化站二楼上,各种书籍摆满书架,电脑用品一应俱全。宋老师告诉记者,自从搬到辅导站,学生不仅可以看书写字,还能到文化站查看书籍、进行网络学习,学习方式和内容都更充实也更多样化了。
在靠墙里侧的木质框架内,整整齐齐摆放着留守学生制作的根果艺术作品和泥塑作品。宋老师说,辅导站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辅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找到了接替我继续辅导帮助孩子的老师也算了我一大心事,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让留守儿童也能和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在关心关爱中成长,我就心满意足了。”宋老师说,教书不仅教知识更重在育人,“时代不同了,高何镇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作为老一辈教育者,我想把更多精力放在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古诗词’等国学知识和手工创作、智力游戏等方面,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增强动手动脑意识、开拓视野和创新思维,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养”。
据舒正林老师介绍,他们正在寻找音乐、舞蹈、创意等方面的志愿者,意在充实和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希望更多有意愿为留守儿童作贡献的人加入,让留守儿童也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记者 王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