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我市坚持服务和改善民生,以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磨砺“三字功”,强力推进“厕所革命”,以公厕改建、提档升级为重点,全年投入资金2670万元,对41座厕所进行新建和改造,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磨砺“谋”字功,精心筹划巧开篇
在规划中突出 “谋”字,编制了一批事关长远的专项规划和激励方案。
今年我市相继制定邛崃市公厕革命实施方案、邛崃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整改提升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厕所革命”。同时,按照“精准专规,规划高品质宜居城市”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基础现状、数量布局等因素,投入资金66万元,编制《邛崃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以“五年近期”(2016 年—2020 年)和“十年远期”(2021 年—2030年)为时间节点,按照公厕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建设同步为原则,以“附属式公厕为主,独立式公厕为辅”,到2030年城区将新增公厕91 座,乡镇将新增公厕81 座,形成“布局合理、数量适当、舒适方便、美观大方”的公厕网络格局。
此外,由政府主导,市财政每年投入7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每半年开展 1 次社会公厕设施品质和管理服务质量测评工作,评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分别给予5万、4万、2万、0.5万资金奖励。同时,敢于亮出负面典型,启动“最差公厕”评选活动,以问题曝光的形式倒逼公厕革命深入开展,激励社会公厕自主升级改造,提高管护服务质量。
磨砺“优”字功,高点建设铸精品
在建设中突出“优”字,大力实施精品工程,铸造精品工程。
以城市主干道周边、旅游景点等区域为重点,将邛窑、南丝路等主题文化融入厕所的外观装饰和内部设施中,营造浓郁地方文化氛围,实现“一厕一景”。同时还投入2260万元,在城区新建公厕5座,按旅游厕所AA级以上标准,在平乐古镇、天台山景区新建旅游厕所15座(其中AAA级标准6座,AA级标准9座)。
实施全面改造,提质升级。以钉钉子精神对原有公厕设施简陋、老化、破损等“顽疾”进行整治,通过提高女性厕所比例、增设第三卫生间和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儿童便器等、采用感应式水箱冲洗设备和洗手设备,推动厕所实现智能化、人性化。投入410万元,分别在城区改造公厕17座(含新建5座环卫工人作息房),在平乐古镇、天台山景区改建旅游厕所4座(其中AAA级标准1 座,AA级标准3座),实现厕所功能不断完善、品质大幅提升。
此外,我市还以农村厕所改造为重点,将农村厕所改造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加大农村改厕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建卫生厕所,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改造进程,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前,已有10.95万户农村厕所完成改造,力争2019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
磨砺“细”字功,精细管理惠民生
在管理上,突出“细”字,大力推进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成都市环卫公厕管理规范》,采取市场化管理模式,每日安排专职管理人员对公厕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保洁,确保墙面无污渍、墙角无灰网、立面无乱画、地面无杂物;每周开展两次公厕消毒、灭蝇除蚊工作,确保内外环境达到“七无七净”要求,保持常态长效。
智能化管理上,按照信息化、智能化公厕建设要求,实施“互联网+公厕”计划,开放“厕所电子地图”,实现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等功能;利用“醉美邛崃”“邛崃旅游”等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厕信息推送,提升服务质量。
人性化管理方面,对57座有条件的公厕实行24小时开放,并配齐“两纸一液”,严格落实夜间值班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管理达标、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积极为市民营造方便适用、温馨和谐的如厕环境。
记者 古若仪 姚凯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