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学习贯彻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精神】高埂镇和平村实施林盘改造 重现陶渊明诗中“远村”意境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09-18 11:45

远村暧暧、墟烟依依,是陶渊明在诗歌《归园田居》中描绘的一幅清新淳朴田园风光,那里的村居生活如此静谧安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而宁静的乡居生活渐渐远去,成为城市人无处寄托的“乡愁”。 时光穿越,如今在高埂镇便有一处诗人笔下的那个“远村”。

 

 

田园水乡韵味十足

从城区出发沿新邛公路而行,记者近日来到高埂镇和平村4组,一段用青砖和异石堆砌的古色古香的墙面上,“远村”二字十分醒目。

进入村庄,道路两旁木栏的篱笆一直向远处延伸。农民“新居”点缀在田园、林盘之间,处处可见黄墙黛瓦、朱颜碧树。民居之间绿道相连,步行于青石板铺就的幽幽小巷,四周溪流环绕、竹林掩映。继续前行,又见小桥栈道,荷叶连连,上千亩荷塘一望无际。

这里的乡村院落散落在竹林、溪流、荷塘间,房前屋后枇杷成林,蔬菜花卉等等不一而足,十足的田园水乡韵味,加上几声鸡鸣狗吠,乡居生活宁静幽闲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旧林盘华丽转身

“原来村里可不是这个模样。”说起和平村的过去,村支部书记杨继伦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4组200多亩土地散居着57户人家,村中不少宅院年久失修,竹林缺乏管护、水渠环境堪忧,做饭靠烧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很强烈。

今年7月,高埂镇政府通过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群众自筹等方式,投资750余万元对4组林盘进行综合改造,经过全组村民“坐下来”反复商量,“远村”林盘应运而生。

“我们力求将川西农村田园风光原汁原味地保留,最大限度保护村庄的自然形态,让远去的乡村记忆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杨继伦介绍说,整个项目分为“田园归家”、“镜水禅影”、“竹韵浅流”三大节点,按照“建改保”原则,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通过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水景观打造、沟渠整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村庄中的村居民舍、小桥流水、荷塘观光、枇杷采摘融于一体,打造集旅游休闲、民宿庭院、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远村”守住村民底气

今年60多岁的孙建忠,是和平村4组土生土长的村民。记者见到他时,大爷正在自家房前打扫卫生。“过去一家人住的是1982年修建的老房子,房前屋后堆放很多垃圾,蜘蛛网遍布……”孙建忠告诉记者,村里进行风貌打造,跟以前比真的是大变样,现在吃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天然气、青石板路修到家门口,房屋整洁了,美观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我房前就是千亩荷花,看到就舒服得很。”

可以说,和平村4组的“远村”林盘改造,不仅“留”住了幽静林盘的人气,更“守”住了村民发展的底气。

早在90年代,和平村便尝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那时“和平枇杷”名声在外,当地成为城里人休闲采摘的好去处。近年来,得益于高埂镇数千亩荷塘发展,每到夏季荷花盛开之时,这里更是游人如织,荷塘沿线的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远村”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大伙儿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更多期待。“这里,既可以体验闲适安逸的乡村生活,又可以观赏千亩荷塘、体验葡萄采摘、枇杷采摘、无花果采摘,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高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源告诉记者说,打算在下一步通过吸引社会投资,打造一批民宿、餐饮、采摘、旅游项目,鼓励群众开设农家乐,促进增收致富。

记者 王亚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