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酒源·名酒工业园·邛崃
首页·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访市医疗中心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付书琴
文章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17-09-07 14:12

走近市医疗中心医院针灸科,一股浓浓的艾香扑面而来,患者们三三两两挨坐一起等着就医。这里只有一名医务人员,他既当医生又当护士,他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大夫,还是患者健康路上长久相伴的“好友”。他就是市医疗中心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付书琴。

从医27年   将诊室当作“家”

忙了一上午,付书琴终于得空,抖抖僵硬的肩膀、扭扭酸痛的颈椎。没想脖子还没转几圈,患者又来找他了。

付书琴今年52岁,个子不高,已行医27年,他眼里含着笑意,声音轻柔,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每天治疗40个患者,上午就有差不多30个。”付书琴说,忙碌是常态,患者都知道,所以每天早早就来排队等候,有的甚至早上六七点就到了。为了不让患者久等,他每天7时就准时到岗。

周一到周五全天上班,周六周日上午上半天,在付书琴的印象中,就没有周末双休的记忆。每年365天中,针灸是他寸步不离的亲密“挚友”。而两间诊室,也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家”。

“平时照顾不了家庭,现在想让儿子继承手艺,他都不愿意了。”说起家庭,付书琴满是歉意,但是患者需要他,不容许他“偷懒”。

 

专心专注   与患者交朋友

面积不大的针灸室里摆放着六张床,付书琴每天从清晨开始就要在这些床位间来回奔波。冬天最冷的时候,汗水也会浸湿他的衣裤。

而对于这样一名敬业的医师,一些患者却认为他有些“高冷”。“扎针的时候,你问什么他都不搭理。”付书琴经常会听到患者这样评价自己,他不辩解,只是报以微笑回之。而熟识付书琴的人都知晓他的脾性,之所以不搭理患者,是因为下针时为扎准穴位,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分散注意力。

怕疼的患者最能识得付书琴温和的一面。“你喊疼得厉害的时候,付医生就停针了。”张阿姨回忆起第一次扎针时的情形说。付书琴很会照顾患者感受,对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他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心理疏导,待患者彻底放松后才施针。

付书琴常说,行医是一分终身的职业,好医生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医术超群,还要有一份“仁心”,“有了仁心才会有仁术”。

“良好的医患关系最能体现医者的仁心仁术。”付书琴认为,很多医生认为维护医患关系难,都希望患者体谅医生,但是医生也应该想想如何与患者沟通相处,如何走进患者的“心”,让患者信任,“其实很多病患病不在身,而在心,如若能让患者信任医生,治疗效果将事半功倍。”

而且,付书琴的亲身经历证明,由信任建立起的医患关系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行医治病关系,还会让医患双方收获友谊。

今年70多岁的宋玉林,与付书琴结识20多年。老人患有颈椎病,50岁时来找付书琴扎针,随着颈椎病在治疗中得到缓解,两人建立了深情厚谊。虽然老人退休后去成都和女儿同住了,但平时都会通过微信与付医生聊聊养生之道,老人只要身体不舒服,也会回邛崃找付书琴扎针。

 

技艺精湛   他是“老资格”

采访中,记者看到付书琴胸前挂着的“名牌”,“主治医师”的职称尤为醒目。行医20余载,技艺精湛,却还只是主治医师的医生凤毛麟角,而付书琴对此却并不在意,“进修职称得花很多时间,我的病人怎么办?”

勤于思考,外加27年积累的经验,付书琴对自己技艺胸有成竹、颇为自信。他说,患者都喜寻访老中医,而不愿找年轻或基层医院的中医,究其原因,无非是患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丰富,下药下针精准。“行医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和思考。”付书琴认为年轻人和基层医院中,依然有针灸领域的佼佼者。

曾有一名患偏头痛20多年的患者,在成都医治数次后不见好转,后来寻他施针,不过20天,偏头痛便得到根治。付书琴仔细看过这名患者的治疗记录,发现成都针灸师的治疗方法与自己的无异,只是患者没有坚持按时去治疗罢了。

 “每次都往成都跑是很不方便,挂号这些又麻烦,所以治疗常见病,我认为患者没有必要跑到成都就医。”付书琴说,大多数常见病的医理都是一样的,治疗方法也大同小异,患者大可不必跑到成都求医。而且随着医联体建设,省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大家对市医疗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应该更加有信心。

采访结束,付书琴立刻回到了针灸室为患者下针。当闪着银光的针尖刺进患者的腰肌时,患者的脸上没有痛苦,却是一片释然。付书琴低着头,眼睛紧紧盯着下针的部位,尤为专注……

记者 侯梦瑶 报道